近期流感的治疗经验分享
小舅家表弟准备结婚。前天老婆在家没事,去帮忙料理一下。
因为近期的流感,加上操办婚礼的操劳,小舅全家人都患上感冒。
老婆回家后,也感到喉部不舒,鼻息不利,身体乏力。这是要感冒了。
煮了一剂麻黄汤,又加点自己晒的干姜。煮好后,老婆趁热喝了一碗,随后就说嗓子舒服了。
看相关的报道,这次流感还是冠状病毒,有的人反应很厉害。
老婆喝一碗麻黄汤就解决问题,关键是发病初期,治疗早。再者,可能感染的流感证型轻一些。
平常人们认为,中医疗效慢,适用于慢性病或长期滋补。对于普通的感冒来说,辩证准确、方药得当,一剂药即可解决问题。
本次治疗流感的经验总结分享:
首先预防:出门带口罩,家中房间常通风。可以用艾叶、艾条点燃,即中医所谓“芳香辟秽”。
中医认为,气味可以无孔不入,香气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进入我们体内,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平衡气血,调和脏腑,祛病强身。
这个理论也得到西医研究的证实:某些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能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
治疗感冒,关键要趁早,身体感觉不适就马上服药。开始仅仅是喉部不适,这时如果用药方便,直接用麻黄汤、桂枝汤、甘草干姜汤都可以,方子附在下面。
如果买药煎药来不及,可以煮碗姜汤、胡椒汤,加大枣或红糖既可调味,又可补益气血,喝上也有效。
参看《老成学中医(三)治病不用药》,用面条汤多加胡椒、辣椒治疗新冠的方法,都是自己的切身体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酌情实验一下。
感冒服中药不要按照常规服法,每天一剂,一天两次或三次,一次一碗。
如果感觉感冒比较重,可以两剂药一块煮,喝一碗不行,再来一碗。就是古书说的,“以知为度”。“知”的意思是身体感知到了,汗出热退,身体舒适了。
民国时期的著名医家曹颖甫,他的《经方实验录》也说,要根据病人职业不同,给予药方的剂量也不同,如果拘泥常规用药,则达不到效果,都是以汗出为度。
这次的流感,推荐下面几个方子,大家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区别选用。
1、感觉身上寒冷、身痛、头痛、发烧,没有出过汗,可以用麻黄汤。
2、上面的症状,兼有后背、后脖颈不舒,如同落枕,可用葛根汤。
3、上述症状,如果身上出过汗,可用桂枝汤。
4、如果兼有咳嗽,肺中痰多,白痰清涕多,可用小青龙汤。
5、感冒高烧,内热,可用大青龙汤。
注意: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含有大量麻黄的方子,服药出大汗后就不要再服。
6、感冒过后的久咳不愈,可用甘草干姜汤。
7、汗出后,如果感觉身体烦乱、内心郁热,发烧。是外寒解除,还有内热。可用白虎汤清热。
这种情况清内热,《老成学中医(三)治病不用药》中,服用的是新复方大青叶片。也可以啃上两个苹果,代替白虎汤。
还可以到诊所打个吊瓶,静脉输液,一次就可以解决。
但如果感冒初期发烧,身体冷痛、寒战,这时到诊所输液,且不说抗生素、激素对感冒病毒是否有效。单是冰冷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对身体畏寒、冷痛的症状就是雪上加霜。
当然,不是所有的类型感冒、所有的体质的人都不适合输液治疗。如果温病、风热型的感冒,或者素体阴虚火旺,感冒则舌红、尿赤的,则不可以用上面提到的方子,可放心地输液治疗。
文中提到的几个方子,方药、剂量来自百度百科,摘录如下:
麻黄汤: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桂枝汤: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9g,甘草(炙)6g。
小青龙汤: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两(6g) 、桂枝去皮三两(9g) 、五味子半升(9g) 、半夏洗半升(9g)。
大青龙汤:麻黄去节,六两(18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石膏如鸡子大,碎(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6g)。
葛根汤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四两(12克),干姜(炮)二两(6克)
白虎汤: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备注:上面中药后面大写的几两,是伤寒论原方的剂量,自己配药,用小写阿拉伯数字标注的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