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并不热衷于社交活动,感觉自己的性格偏内向,因此很少主动寻求社交互动。
但后来我意识到,正如人们需要爱与尊重一样,社交需求也是人类天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时我们自认不喜欢社交,选择逃避,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良好的社交互动对个人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近期我一直在旅游,在旅途中我开始尝试更加主动地参与社交,比如主动与陌生人交谈。我发现,许多人很愿意交流,一旦我们迈出第一步,社交并非想象中那般困难。
聊着聊着就会发现与陌生人闲聊没什么难度,之后我倾向于追求更有质量的社交体验,而非流于表面的寒暄。
我更享受深度交流和真正了解对方的过程,这是我理想中的社交状态。
最近旅途中我遇到了许多新朋友。我注意到,在较大的群体中,比如三五成群闲聊,内容往往较为碎片化,难以深入探讨某个议题,大家或许会因顾虑面子而不愿开放心扉。
昨天,我约了在网上认识的一位小伙伴,我们决定一同探索当地。在寻找美食的同时,我们深入交流,彼此乐于分享个人经历与想法。
我觉得和她很聊得来,她也乐于去分享一些个人的事情和想法,她为人坦诚,我也愿意去分享我心里的想法。我们两个人虽然年龄差了大几岁,但是我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却很相似。还谈到,我们所处的是不同的地域,每个地方子女补贴家用的习惯不同,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也讨论了不少。
原来之前很多时候之所以停留在无效社交,是因为我没有很坦诚的去分享一些个人的事情,而是只是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话题,那么自然,不会讲太过深入的话题。
我在小伙伴的身上学到,希望和对方深入了解要建立在两人相互开放的基础上,才能深层次的对话。
比如说,最近自己有什么烦恼,她也和我讨论,最近她也辞职了,现在是自由职业状态,所以对于未来我们也讨论了很多。
如同抛砖引玉,一方的分享激发了更深入的探讨。而我们两个人聊天好像更能聊得开,更利于心灵的真诚沟通,尤其是在与近乎陌生人的交往中,由于没有太多交集和负担,双方更能畅所欲言。小伙伴今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所以我们只是很短暂的有所交集。
昨天晚上我们一直玩到很晚还意犹未尽,到了住处之后我们微信上说,以后再约出来一起去其他地方旅行。
在旅途中遇到很多小伙伴都挺可爱的,大家也很乐于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会分享一些旅途中的见闻,还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先跨出那一步,就是我们先主动跟别人分享,抱着坦诚的态度,表明我们愿意跟你有深度交流,这样大家的沟通交流才能以一种比较开放的形式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