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关于原生家庭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强调感恩,有的强调是人生的原罪。读了之后,我不禁陷入沉思,这是一个很难辩论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孝道。
孝道是一个很难触碰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全民的围攻,所以很多人在触碰的时候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偏离了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
下面我谈谈我的想法,大家不同意的可以随便发表意见,但是请大家不要激动,我只是个凡人,如有偏颇,还请你嘴下留情。
首先谈感恩,感恩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在原生家庭里的生活还算和顺,或者并没有遭受太多的压抑,感恩是首选,因为,父母之恩大于天啊。但是如果在原生家庭里遭受压抑过多,感恩这个选择就有点虚伪了,因为父母和自己毕竟是两个个体,一味的感恩,会让自己社会舆论的压抑中无形中认同父母的行为,这样对下一代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他们父母,后来做了父母却变得跟他们父母一样对待孩子。
这里的问题就有点严重了,本来感恩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因为内心的防御机制,会让我们无形中把这个问题传到下一代。这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不是我信口开河。
我们选择行为的同时,要考虑行为对于我们思想的影响。行为和思想的互相影响之间怎样权衡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不要为了孝道而选择压抑自己去感恩。
父母之恩虽大于天,但是父母对我们的伤害也应该记明白,不要轻易的遗忘,传给下一代更是不该。如果能够让下一代更健康的成长,我倒宁愿你保留怨恨,让自己活得清醒。
第二谈原罪,原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逃避,我们现在的生活确实在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早期影响,但是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了,未来的生活原因在于自己,而不能靠着归咎于原生家庭而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的不作为。如果早期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压抑较少,谈原罪真是没有必要。如果早期在原生家庭受到很多压抑和伤害,可以谈原罪,但是也要清醒到认识到过去已经过去,不能成为自己消极面对未来的理由。过去是原因,但不是你懒惰的理由。
明白原罪之后,你要做的不是觉得可以消极了。而是要更明白,不要把这个传给下一代。而且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先求生,再求爱。先把你人生的事情做好,再去谈这些是是非非。自己努力奋斗从来都是你应该做的。
教育是百年大计,对孩子的教育尤为如此。无论你选择感恩或者原罪,这都不重要。因为没有人了解你的过去,也没有人有权利指责你对此的态度。但是既然你因此思考了,你就有义务对下一代进行科学教育,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当然做给孩子看吧,你首先就得修善自己,努力奋斗!
把过去想明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对得起自己,也为了下一代。《道德经》上曾说,絶仁弃义,民复孝慈。停止对别人行为的攻讦,不要用仁义道德去追究别人的行为,你不了解他发生了什么,只要他对于以后是积极的态度,我们都要给予他们尊重。
希望这个社会不要再用道德绑架他人,或者再把过去当作借口。希望我们都积极起来,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