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倚龙的读书俱乐部”关于《心理学百科》解读的第38讲,也是第四模块“认知心理学”模块解读的最后一讲。
首先,要恭喜大家,即将完成“认知心理学”模块的全部学习了。
一、“认知心理学”模块总结
总的来说,“认知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我们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比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在之前的“认知心理学”模块解读的8讲中,我们介绍了“模块记忆法”、“注意力过滤法”、“面部表情管理”、“认知疗法”、“顿悟”、“错误记忆”等内容。
如果大家对这些内容有点印象模糊了,也可以回去温故一下。
二、记忆有“七宗罪”
在今天的最后一讲中,我们要介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夏克特“记忆力可能会出现的7个问题”的研究。
通过今天的学习,也希望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力的内在逻辑,在未来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和现象时,能理性分析、从容面对。
夏克特认为,记忆力可能会出现7个问题,分别是:健忘、无心、阻断、错认、暗示、偏见、持久,并形象地把这7个问题,称为“记忆的七宗罪”。
其中,夏克特将前三种“罪”,也就是健忘、无心、阻断,合称为“不作为之罪”;将后四种“罪”,也就是认错、暗示、偏见、持久,合称为“作为之罪”。
下面,就来依次介绍一下这“七宗罪”的含义和日常生活中所对应的例子:
1.健忘
比如,一天以后、一个月以后、一年以后、十年以后,我们对同一件事的记忆效果,肯定是原来越差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退化。
2.无心
比如,我们前一秒把钥匙放在某一个地方,结果下一秒就记不起来钥匙到底放到哪里去了。
这是因为,我们在放钥匙的时候,并没有给“放钥匙”这个举动足够多的关注,所以想要再次提取这一段记忆时,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3.阻断
比如,我们经常有某个词、某句话已经到嘴边了,可就是记不起来,没办法说出口的情况。
而夏克特认为,说不出口是因为有另一个记忆挡在了嘴边,阻碍了你想要回忆的那个记忆。
4.错认
比如,我们和一个朋友叙旧,你回忆着一件发生在这个朋友身上的往事,你讲了整件事的过程,包括了很多细节。最后,这个朋友却很困惑,说他并没有做过这件事情呀。
那么,很有可能是你把你另一个朋友做过的事,错加到了这个朋友身上。
也就是说,这件往事的过程、细节等信息都没有记错,只是这个信息源头,也就是“谁做的”记错了。
5.暗示
一个人的记忆,会受到别人带有暗示性的、诱导性的提问的影响而扭曲。
6.偏见
一个人的记忆,会受到自己的个人经历、价值观的影响而扭曲。
7.持久
比如,某段悲痛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总会时不时地记起来,扰乱我们的思绪和生活。
因为总是被记起,所以这段记忆就非常持久地保存了下来。
三、总结
今天是第四模块“认知心理学”的最后一讲,我们讲了夏克特对“记忆的七宗罪”,也就是健忘、无心、阻断、错认、暗示、偏见、持久的研究,并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所对应的问题,来更加形象地说明。
最后,想说几句:
这一讲,或者说是这几讲关于“认知心理学”讲解的目的,其实是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记忆、注意力、认知、情绪的内在逻辑。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会遇到注意力不能集中、记不住、想不起来、认错了、被某段记忆折磨、情绪不受控制等情况,从而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懊恼,觉得自己好笨、好没用。
其实,在这里,想告诉大家,这些问题都是很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避免。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因为心态变了,什么都会改变!
说不定还会发生奇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