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解读)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脉搏鼓动一阳(来时有力,去时力减)叫作钩脉(指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脉搏鼓动一阴(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作毛脉(指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
“鼓阳胜急曰弦;”脉搏鼓动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的弦叫作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而弹力大,脉管的硬度强,为气郁,是肝胆病症及痛证的表现。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症);
“鼓阳至而绝曰石;”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作石脉(指冬季脉来沉滑之象,又叫沉脉:脉搏所在部位较深。轻取表现不出来,重按才能得到。该脉象主要代表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的表现);
“阴阳相过曰溜。”既不是无力又不太有力一来一去叫作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正常人也可能出现滑脉,妇女妊娠或月经期间经常出现此脉,病脉一般为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癌症等病的表现)。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气争盛于内,阳气扰乱于外(一般为阴阳失去平衡所导致),肺气不足汗(出虚汗、盗汗)出不止,四肢厥冷,逆气从下而上,,蒸腾上来对肺进行蒸熏,发生喘鸣(指一种由呼吸道产生的,以连续的、持久的、乐音性为特点的肺部呼吸音之外的一种附加音,这种声音的出现表示在喉、气管或支气管部位存在梗阻、狭窄,可由外源性的气道梗阻、压迫以及内源性的气道痉挛导致,常见于气道异物、气道损伤、急性喉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情危急,常伴有呼吸困难、发绀、三凹征等症状)。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阴之所以能生化,和根本阴阳平衡为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也一定会随之消亡,需要柔和却又刚柔不和,经脉气血就没有出路了。
今天学习了脉象及阴阳不和,在这里多说一下,六腑,六腑是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器官的统称。腑,古称府,有仓库的意思。六腑主要功能是接受、消化食物,泌别清浊,运输营养,将糟粕垃圾排出体外。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正常状态。六腑的功能具体表现:饮食首先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进入小肠,进一步深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营养,大肠接受小肠剩余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将剩余糟粕转化成为粪便,排出体外。在饮食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出胆汁进入小肠,辅助消化。三焦是传化的通道,并且主持周身气机,推动消化功能运行。六腑在功能上紧密配合,共同协作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输和排泄的全过程。在病理上一损俱损,一腑有病,可以牵连到其它腑也出现疾病。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