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年以来一直对自我启发类和心理学类的书籍格外感兴趣,我想是因为对自己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了。书架里有好几本读到不同进度的书本,而今天下午花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必须承认最初是被书名吸引,进而读了序言,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一气呵成的看完了。
整本书篇幅并不长,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寓言故事色彩的中篇小说。主人公约翰由一场堵车而一步步开到了这间咖啡馆,于是发生了一整夜的自我提问与思考,最终找到答案的故事。“这条路俨然是一条怨气十足的长蛇,我不过是上面的小小鳞片。”这句话是故事一开始他的心理活动,当初以为只是单纯的针对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况,可读完整本书回头发现,这句话其实更是约翰在没有悟到自己人生之前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以为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鳞片。但好在,他内心有了“人到绝处,必能逢生。”的声音,我认为这也是冥冥之中引导他前往咖啡店的一个重要缘由。
二、到达那个名字友长又拗口的咖啡店之后,约翰被菜单上的三句话震慑住了,读书的我也不例外。那三个问题分别是:“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而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回答这三个问题的速度可比约翰快多了。可同时我也发现,不应该这么快,应该慢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认真询问自己内心的答案,以及为什么。
书中写到“你为什么来这里?” 变成了“我为什么来这里?” 于是店员对约翰解释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有时候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是的,问题里的“这里”显然不仅仅是指那个咖啡店,在我看来更是指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片独处空间,在这里只有自己,在这里可以随意提问,并且自己一步步慢慢的找到人生的答案,解决那些疑惑。就像书中说的,当一个人弄清了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的“存在意义”(purpose for existing),也可以简称为PFE。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可以为了实现“存在意义”做十件、二十件、甚至成百上千件事。他可以做任何事。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没能明白自己的存在意义,这样就会让他们的生活宛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日复一日,直至死亡,我觉得这是异常可悲的。
三、至于第二个问题,“你害怕死亡吗?” 我对自己的答案感到很困惑,我心里的第一回复是“不怕”。但紧接着,内心里又有一个声音在问我“你真的不怕吗?为什么不怕?” 对于这个追问,我好像还给不出让自己充分信服的回答。于是在继续阅读中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问自己满足吗?书中告诉我“只有当你弄清自己为什么存在,并且开始为这个存在意义做出实际努力后,你才能感到满足。” 而这个满足的对象,只能是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应该为了实现别人的期待而活,也不应该为了成为满足别人期待的样子,而丢失了自己。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摆脱其他人的期待开始。何必为自己设限,也何必非要走那些弯弯绕绕的、让自己痛苦的路呢?就因为别人都在走吗? 每个人都应该好好问问自己,我们不是罐头里的沙丁鱼,人生不会只有一条路,更不会只有一个答案。正如书中的一个故事里的一样:“除了我自己,没人关心我在哪儿击球;同理,在生活中,只有你真正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永远不要因为其他人或事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要积极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动的接受安排。” 我们凭自由意志决定我们想做的事;同理,我们也可以凭自由意志主动寻找答案。
一个人悟到这些并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一个契机,比如一场旅行。大自然的能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也许一场日出日落,一片大海,一个花丛,一只鸟,就能给我们的内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获得重生。想到这些,我感觉自己非常渺小的。我的烦恼,我的压力,我对未来的担忧,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在我以前的人生中,不管我做了或者没做什么,不管我的决定是对是错,还是对错参半,哪怕将来哪一天我已经不在,眼前的风景也依然会长久地存在下去。转变心态的重点在于,你要清楚,某样东西是否能让你的生活更圆满,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如果你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事的机会。
四、回想起自己自从有记忆的日子直到现在的这一刻,我也重生了几次,我回忆不起确切的日期,也忘却了为何,可我知道,过去的种种组成了现在的我,而现在的我也会成为未来的我的根本。不要一成不变,感受并体会自己的变化是人生最独特的享受之一。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明白自己为什么来这里,问问自己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2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