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语言运用: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在汤姆身上,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

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价值:本篇属于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旁的星号提示本篇属于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承担了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项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课前提示:“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正体现了第二项学习重点内容。

关注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水深“十二英尺”(是可以同航的标准深度)。自他十二岁父亲去世后,他只好停学,做过工厂小工,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旷工及新闻记者等,这些生活经历给他后期的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关注创作背景:《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据作者在小说之前的序中介绍,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实有其事,人物有的是真实存在,如“哈克”,有的是集众人于一身的综合体,如主人公“汤姆”。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教堂、法院等社会形态一应俱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在这篇(节选中)重点体现后者,这也正是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原因,也是深受青少年喜爱阅读这部小说的原因所在。

关注人物关系:一部外国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且名字复杂,对于中国青少年读者来说,理清人物关系,对了解故事大意有很大帮助。

关注节选与整本书的关系:节选的内容相对整部小说来说,情节相对独立,但是对于没有读过这本小说的学生来说,体会人物性格的角度和深度是有局限性的。课前阅读或者提供整本书的目录对学生建立人物形象有很大帮助。在处理文本结尾时,陌生名字的出现也会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2.能产生阅读原著兴趣。

【教学重点】

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二)

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二

(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些情节,你认为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汇报。

预设1:喜欢冒险、有虚荣心、可  爱、坚强勇敢

预设2:有责任心、有担当、关爱朋友、聪明机智

教师相机板书:喜欢冒险、有责任心、聪明机智......

教师提出问题: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19)预设1:我觉得汤姆在山洞里遇到困难时能对贝琪不离不弃,这很像我的同桌,他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鼓励我。

预设2:汤姆对朋友很好,他回来后身体刚恢复就去看望朋友哈克。我记得自己有一次生病住院,我的好朋友林林也像汤姆一样看望我。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感知汤姆这一鲜活而真实的人物形

象,同时折射出自己或身边伙伴的优缺点)

二、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1)

本文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从故事中可以看到他的聪

明机灵、机智多谋,富有冒险精神,以及有责任、有担当、关心他人的品质。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2、23)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片段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4)

圣彼得斯堡镇决定给汤姆·索亚颁发“小镇英雄”的奖杯,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颁奖词。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5)

课文最后,汤姆为什么听了法官说“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时“脸立刻变得煞白”?汤姆为什么特别在意印江·乔埃?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三”,去《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课文结尾的悬念进行激趣引导,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愿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中,关注到以下几点,我们的教学就能很好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达成教学目标。

一、关注文体,找准目标定位。

本单元是以题材来组元的“外国文学名著”单元,这篇课文既承载了学习前面两篇课文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聚焦具体的情节和人物,通过事件和描写人物的语句表现人物特点,又承担了“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这一语文要素。        二、关注课文类型,确定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淘气、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富有爱心和冒险精神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

本篇属于略读课文,我们的教学主要提倡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本单元习得的方法。以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教师引导为辅,所以我设定了六个教学环节,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三、关注思维训练,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本册书之前的假期阅读这几部小说,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研究本节课的中心议题时——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分为两个层面进行探讨:第一根据情节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在故事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第二是根据生活经验谈感受。在讨论的过程中,结合具体事例有依有据地讲述,给学生的表达建立了支撑。文学作品的经典之处,是伟大作家丰富的内心和思想的体现,塑造的人物也往往是多面的,当然这个人物也是具有时代气息的,正确的评价,客观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我们这一单元人文主题的体现。

最后环节落实由单篇向整本书阅读的迁移。我们相信,学生个性的阅读是自由的,在班级学习后,学生的认知体验又有了新的提升。不管是想对精彩的情节的重温,还是想探究故事的来龙去脉,或者是对某个人物有了新的兴趣,鼓励孩子们拿起经典,走入“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