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了解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历史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我都很喜欢。我喜欢历史的原因要追溯到中学时期,我还记得历史这门课在我们那的中考的分值是 50 分,政治是 70 分,政治历史两门课程一共 120 分。
依稀记得初二的时候,我所在的班级新来了一位女历史老师,她是我们唯一的一位女老师,印象挺深刻的。说真的,要不是这位女老师的出现,我可能不会对历史产生那么浓厚的兴趣。果然,我上历史课更积极了。
由于兴趣的培养,我记得有那么几次模拟中考,我的历史成绩都是满分。有了这个积极的反馈,我对于历史更加喜欢了。以致于大三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花了一年时间把我所在学校图书馆 4 楼的几乎所有历史书籍都看完了。当然了,很多时候都是在图书馆睡觉,谁让图书馆的环境太让人容易犯困了呢。
话说回来,现在看初中的历史书内容,确实太浅了,不过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已经很够用了。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那时我最感兴趣的是清朝,不是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单纯觉得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仅此而已。
巧了,我们今天要提到地几个巧合就是大清朝呈现给我们的。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整个大清王朝的统治历时 268 年。1644 年,李自成率大军顺利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大明就此灭亡;同年,山海关的吴三桂不愿归降大顺,转而引清军入关。果然,李自成在吴三桂和清军的里应外合之下被迫放弃北京,退回陕西。由此,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终于成功迎孝庄顺治母子入关,随后顺治在北京天坛圆丘行祭天之礼,宣布受天命入主中原,沿袭大清国号并迁都北京。
值得一提地是,在大清入关的时候,洪承畴是关键人物之一。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县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1]。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败战后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时以谋略闻名,讨伐流寇、满人屡战皆捷,但在松锦之战,兵败投降满清,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政治上,洪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文化上,洪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弘扬儒家学术,尊信孔孟,“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亦为清朝统治汉人的统治基础。清兵入关以后,洪承畴的功劳极大,可以说除了多尔衮及范文程以外,再无他人。
--- 来自维基百科
洪承畴是崇祯皇帝的一员大将,无论是打击流寇,还是围剿李自成,都显得游刃有余。如若不是因为清军犯边,崇祯将洪承畴转调至辽东以抗大清,想来李自成是没有什么机会攻入北京的。
不料兵败大清,被皇太极披衣感动后降清。此后一直为多尔衮建言献计,听说李自成攻入北京,凭着他多年来和李闯王打交道的经验,他有把握再次挫败李自成。他认为这个时候让清军入关是大好时机,然后建议多尔衮“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加上有吴三桂的大力支持,直取北京指日可待。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果不其然,杀的李自成仓皇而逃,清军顺利进入山海关。
自此,孝庄顺治母子在多尔衮的带领下稳稳走在了统治全中国的康庄大道上,大清王朝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历史篇章。
...
大清王朝从乾隆后期开始走行衰落,及至 1840 年,英国不满林则徐禁烟,虎门销烟后,英国终于找到借口与清王朝开战(英国其实也是急需中国这块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英国工业化极大提升的生产力,需要中国来消化自己的工业产品)。于是,中英两国爆发鸦片战争,清军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中国近代史。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相继被迫与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各种割地赔款,国家主权逐渐流失掉了。
1875 年,同治帝去世后,大清朝连正式的太子都没有了,慈禧就找来自己小叔子的儿子光绪继承大统。有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聊地就是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建议看台湾版本的《满清末代王朝》。原因嘛,你懂的,你是不是也不喜欢被阉割的东西呀?
1908 年,慈禧在死前一天毒死了光绪,当天还找来了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继位,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啊,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溥仪了。因为登基的时候,溥仪年纪太小,才 3 岁不到,他老爹载沣当然就要代他主理朝政,担任了摄政王。要说这个溥仪也是命途多舛,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继承大位,登基 3 年左右(1912 年 2 月 12 日)就被迫被宣布退位了,大清就此灭亡。
到这,大清王朝也结束了入关以来整整 268 年的统治。
有意思的是,溥仪被迫被宣布退位后,大清不复存在,因为共和了。可是,大清王室和袁世凯谈退位的条件里面,有一个《清室优待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王室在退位后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还可以在紫禁城内保留”大清“国号,里面太监、宫女啥的都有。由尊龙、陈冲主演,意大利、英国、中国大陆合作拍摄的历史传记电影 《末代皇帝》讲地就是这段故事,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拍的很好,也拿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导演在内的不少大奖。
就这样,溥仪在紫禁城还做了 12 年的”皇帝“。直到 1924 年,冯玉祥发动兵变,推翻了大总统曹锟,而后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目的就是名正言顺地威胁溥仪离开紫禁城。溥仪无奈之下,在郑孝胥、陈宝琛和日本人的帮助下离开紫禁城逃往天津,等待时机,准备复国。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我谈到大清王朝 268 年的历史;实际上呢,就是把一头一尾粗略过了一遍。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大清王朝留给我们的几个巧合就藏在这一头一尾之中。
何以见得呢?
第一,大清王朝始于一对孤儿寡母,也终于一对孤儿寡母。大清入主中原是孝庄带着小儿子顺治,开启了大清王朝;大清结束是慈禧带着”儿子“光绪(光绪叫慈禧亲爸爸啊)走向终结,当然最终结束是在慈禧钦点的溥仪手上。
第二,大清兴于摄政王,也亡于摄政王。大清实际实现大一统都是首位摄政王多尔衮奠定的基础,大清灭亡也是在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手上。
第三,顺治帝入关入的是山海关,宣统帝出关出的也是山海关。
第四,顺治帝入山海关是由洪承畴保着入关的,这个洪承畴是福建人;宣统帝出山海关是由郑孝胥护送出关的,这个郑孝胥也是福建人。
所以,我们这样去看大清这一头一尾,巧合的地方是不是很巧啊。
我想到这些,突然对“无巧不成书”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读书啊,要把书里面的这个巧读出来,才算读进去了。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书自然也就有不同的切入角度,这无可厚非。不过,读出书(当然指的都是一些好书了)里面的各种巧来还真是需要功夫的,一些朋友可能觉得我现在读不出什么你说的这样那样的巧来啊,要怎么办呢?
这个巧呢,我也读不很出来,可能是我读书不够多吧,不敢不读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