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姚燕琴成为孟津县常袋镇姚凹教学点的一名特岗教师。她说,这一刻她足足等了十二年。
姚凹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西南,距离县城十二公里,是革命老区,属省级贫困村。全村二百三十户人家,有一所小学,学校一到六年级,只有48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人,贫困户28人,留守儿童12人。8名教师,有2名特岗教师,姚燕琴是其中之一。
01 老支书的教育梦
2003年,姚燕琴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理想是长大后,做一名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带领他们走出山村,去广阔的天地闯荡.....那一年,她才上初中八年级,才十五岁。
姚凹村,原来没有初中,只有一所小学。学生上初中,要到四五里外的邻村。由于道路不通,每逢刮风下雨,学生常常一身水一身泥。燕琴的父亲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叫姚建营,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办事雷厉风行。看到孩子们上学的艰难,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在村支部会上,他向村两委班子成员动员,姚凹村要举全村之力新建一所初中,彻底解决孩子们上学难问题。
支书要建新学校了!消息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这姚支书在说梦话里不是。群众不理解,在看笑话,村两委内部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对。姚凹村不足千人,又是省定贫困村,想要筹集四五十万元建校,不亚于小县城要办亚运会,非洲想发射卫星。
可是姚支书主意拿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先给村里在外工作的人员一一打电话,痛陈厉害,请求他们为建校献计献策,捐款捐物。然后,自己率先捐献出五千元,村民们见状,纷纷解囊相助,有的捐一百元,有的捐一棵树。白天,姚支书四处奔波,为办理相关手续,恳求社会有爱心人士捐款,磨破了嘴皮子,说尽了好话。晚上,他拖着疲惫的双腿,还要在工地查看进度,一次次协商施工方案,他向施工人员再三强调,这是建学校,决不允许偷工减料,要确保质安全第一,质量过硬,这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关系到千秋大业,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功夫不负苦心人。10个月后,一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可是,由于原来答应捐献的款项没能及时到账,那年大年春节,包工头夫妇抱着不足一岁的婴儿,吃住在支书家,讨要工钱,姚支书拿出家中过年仅有的八百元钱,自己家那年猪肉都没有买。
父亲的办校决心深深的感染了小燕琴,那年,姚艳琴刚上初二,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我要把爱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要让他们走出小山村。
02 偶然的机会,她又选择了教育。
2007年,姚燕琴和其他十名同学一起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办初中的第一批受益者。她终于第一次走出了小山村。
也许是命运在捉弄人,原本选择师范,却被调剂到了社会管理专业。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出身的燕琴无比珍惜学习机会。由于她认真负责,大学期间她一直担任班干部。假期里。她还担任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志愿者,为参加国培计划的老师服务。
由于学习优秀,毕业后,她被县城一家单位录用,成为一名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接电话,看报纸,喝茶,打印文件,生活安逸。
一天,她回家看望父亲,发现父亲在叹气,原来,村学校里缺老师,新分配的特岗老师来到学校,一看学校条件差,立马辞职走了,其他学校的老师不愿意来。
晚上回到在县城的家里,燕琴第一次失眠了。她眼前老是出现父亲愁眉苦脸的身影,花木兰还能替父从军,难道自己就不能选择教育,替父从教吗?
第二天,她给父亲打电话,爸,我要当老师!知女莫若父,老父亲知道,女儿和自己一样是一个执着的人,一旦认准了的事情,做出的决定,八头牛都拉不回来。父亲只说了一句话,闺女,你自己的事情,你可要想好了,自己决定。
2013年,她报考了县里的招教考试,169分,她以1分之差落榜了!父亲说,没关系,还有机会,明年咱再考。
2014年,她再次落榜,回到家里她蒙着被子大哭一场,一连三天都没有起床吃饭。苍天啊,你为何如此不公平?父亲安慰她,琴琴,马云高考还落榜两次呢,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被打倒,孩子,咱还有机会。
大爱不言,父爱如山。
是啊,人可以被打败,但怎么能被打倒呢!第四天,她起床了。白天上班,晚上背书,做模拟试题,她拿出了高考时的拼劲。她要做拼命三郎,她不能再失败了。
努力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一直努力的人一定会成功。
2015年8月20日,这是一个让她一生都难忘的日子,她考上特岗教师了!那一刻,她激动的抱着母亲哭了,母亲也哭了,父亲也悄悄的擦着眼角。这一刻,也许来得太迟了!但,这一刻,终于来了!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三年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谁能想到正值青春年少的燕琴,每天都在背书做题中度过的。谁能理解,这个一度被人误解为脑子好像有问题的姑娘,她心中的教师梦呢。
她的教师梦,终于实现了!
03 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由于不是师范类专业,工作中她遇到很多困难。父亲说,不会了,咱可以学习,教育是咱的主业,以此为生,就要精于此道。
于是,她开启了学习的3.0模式。她要向名师学习,每天晚上坚持听一节名师的课,从管建刚到王崧周,从陈大伟到常丽华,她把名师做偶像,揣摩他们的授课之道,学习他们的读书方法,模仿他们的上课方式,在追寻名师的路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每天写一篇800字的教育随笔。这是新任校长给她布置的任务,如今她已经写了八万多字。
每周读一本教育著作。人笨多读书。姚燕琴她自认为是个笨人,多读书是她向大师学习的笨方法。从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一线老师》到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理论类的书籍读起来晦涩难懂,有时候读着读着就瞌睡了,洗把脸,让自己清醒一下接着读。
04 为爱坚守,让爱心传递
学校有12名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有精力照顾他们,有的女生不会梳头,姚艳琴就利用中午的时间教女孩子梳头,给她们讲解健康知识,教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女孩子邢亚楠、邢红吉衣服破了,姚艳琴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学生。有的孩子不会洗脸洗脖子,姚艳琴就打来一盆热水,拉着学生,给他打上香喷喷的香皂,教他如何保持卫生。
春天来了,她带着孩子们一起到田野里放风筝,看桃花。她买来葫芦、丝瓜、向日葵的种子发给同学们,教同学们如何播种,浇水。她把家里的花搬到学校,和学生一起装扮最美的教室。她带领学生挖野菜,教学生各种植物的名称,有什么药用价值。
夏天里,她让学生把自己播种的花草搬到学校评比“养花小能手”。一起和学生到小河沟捉小鱼,捞虾米,摸螃蟹。晚上打着手电捉知了。到野外摘桑葚。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秋天到了,她带领学生一起到“幸福农场”采摘葡萄、苹果,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家里帮助收获庄稼。晚上一起和学生讲故事,带学生捉萤火虫,讲“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冬天来了,她买来暖手宝送给学生,学生姚猛,手冻伤了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买来护手霜,冻疮膏给孩子涂上。又到了感冒流行的时候,班里学生感冒发烧多了,她又买来预防感冒的中药茶熬给学生喝。下雪了,她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
她通过网络向爱心衣橱公益组织申请,给每个孩子一套衣服。
她在微信中建立姚凹校友公益交流群,呼吁原来的校友为姚凹学校奉献爱心。陆续有一百多位同学为母校捐款捐物。
特岗工作满三年了,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朋友,一个个选择了调离,或者考取市区的招教,她也曾犹豫过,但最终决定:留下来。她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她最喜欢袁枚的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