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5.9.6,周六,晴,中元节
今上午用豆包创作了一篇文章,觉得甚和我意。贴此,收藏。AI功能强大,不可不承认。若不是自己说出来,一般人能看出来吗?
渣滓洞遇宗亲:胡其芬烈士的忠魂照亮我心
2022年9月27日,重庆的秋阳带着几分温润,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踏进了渣滓洞纪念馆。本是寻常的红色瞻仰之旅,却在看到展柜里“胡其芬”三个字与旁注的“湖南湘潭人”时,骤然停下脚步——这位烈士,竟是与我血脉相连的胡氏宗亲!这份意外的联结,让后续的参观不再是单纯的缅怀,更添了一份沉甸甸的亲近与震撼。
走到胡其芬烈士的画像前,我久久伫立。照片里的她不过二十多岁,戴着细框眼镜,嘴角藏着浅浅的笑意,眉眼间既有知识分子的温婉,又透着革命者的清亮。那时的她,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的青春本应如花儿般灿烂,如阳光般明亮,能在湘潭故里赏春樱、听湘音,能在书桌前读喜欢的书、写心底的话。可她却把这份灿烂与明亮,都献给了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我从纪念馆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束白菊,轻轻放在画像前,指尖触到花瓣的瞬间,鼻尖忽然发酸——若不是她主动把青春投入风雨,哪有我们如今安稳赏秋阳的岁月?
顺着展墙上的文字往下读,她“明亮”的青春轨迹在我眼前缓缓铺展。胡其芬生于1919年的湘潭,和我脚下的故土同饮一江水。19岁那年,当许多同龄女孩还在为绣工、家事忙碌时,她已怀揣“救亡图存”的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把青春的理想系在国家命运的桅杆上。为了革命工作,她多次改名:以“胡永萱”之名在大学校园传播进步思想,课堂上的她眼里有光,总能用鲜活的道理点燃同学们的爱国心;用“胡南”的身份在《新华日报》做英文翻译,深夜的灯下,她逐字逐句推敲文稿,让革命的声音越过语言的阻隔;后来到了重庆,才定下“胡其芬”这个伴随她直至牺牲的名字,每一个化名背后,都是她用青春热血书写的担当。
1945年,她随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到重庆,后来又以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事、家庭教师的身份作掩护,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妇委书记。那时的她,青春的光彩本可在安稳生活里尽情绽放,可她却选择走进“刀尖上的战场”:在社交场合与各界人士周旋时,她用从容的谈吐、智慧的应答收集情报;在深夜整理资料时,她借着微弱的灯光传递指令;哪怕察觉到敌人的监视,她也从没有退缩过,就像她曾说的:“既然选择了革命,就不怕走在刀尖上。”这份把青春献给信仰的决绝,让“明亮”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1948年4月,叛徒的出卖让她被捕,关进了渣滓洞。阴暗潮湿的牢房、吃不饱的粗粮、随时可能到来的酷刑,没能熄灭她青春里的光。敌人审了她一次又一次,逼她供出党组织的秘密,可她始终咬紧牙关:“我是共产党员,但党的秘密,你们休想知道!”在狱中,她没只顾着自己坚持,还把青春的温暖分给身边人:见医官刘石仁有同情心,她就借着看病的机会,用真诚一点点打动对方,最终打通与狱外联系的渠道,帮好几位难友争取到出狱的机会;难友龙光章因伤势得不到治疗病逝,她看着特务的冷漠,心里又痛又怒,带头发起绝食斗争——那时的她身体本就虚弱,却硬是撑着和大家一起绝食三天,用青春的韧性逼得特务同意为龙光章开追悼会;左绍英同志在狱中生下孩子缺奶,她立刻把家里送来的奶粉送过去,还拆了身上的绒线衫,连夜给婴儿织小衣服,指尖的温度里,藏着她对生命的珍视,也藏着青春最柔软的善意。
1949年,重庆解放的曙光越来越近,胡其芬也盼着能早点走出监狱,让青春继续为党工作。她化名“吉祥”,写下一封“最后的报告”,托人带出监狱,字里行间满是对生的渴望,更满是对革命胜利的期盼。可她没能等到那一天——1949年11月27日,距离重庆解放只剩三天,国民党特务对渣滓洞的志士们举起了屠刀。胡其芬和难友们高唱着《国际歌》,从容地走向死亡,那年她才30岁,如花儿般灿烂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为信仰献身的瞬间。
离开纪念馆前,我又回头望了一眼胡其芬烈士的画像,那束白菊在展柜前静静绽放,像在守护着这份不朽的青春。走出大门,秋阳依旧温暖,可我心里却多了一份清晰的使命感。她把最灿烂的青春献给了国家,这份“明亮”的精神,是我们胡氏家族最宝贵的遗产。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再像她那样让青春直面风雨,但她“把青春活成光”的信念,该由我们这些后人接过来。作为胡氏子孙,我们要记得她用青春写就的故事,更要学她的样子:把青春的热情放在奋斗里,把青春的担当落在行动上,在家做有温度的亲人,在外做利国利民的公民,用自己的努力为家族争光、为国家出力。唯有这样,才不算辜负9月27日那天我献在她画像前的敬意,才对得起她留在渣滓洞的那抹永不熄灭的青春之光。
这两天还用AI做了另外两篇文章,不知是否可以用于“任务”。得慎重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