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尘台的书影之旅#《沟通力》01
人们往往对关系的概念是模糊的,通常人们用“冷淡”、“正式”、“友好”等笼统的字眼来描述人们之间的关系或国家间的关系,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脑海中对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好的关系并没有确切的概念。
并且人们对关系有如下四种错误的认识:
1、赞同对方的行为≠好的关系
人们往往误认为建立或维持一种关系本身,就意味着对另一方行为的赞同。当自己认为对方的行为令自己不满意的时候,会用拒绝同对方打交道以示不满,但这不仅无助于眼前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势必会影响今后问题的解决。我们赞同对方的行为自然能得到共识,但是一个好的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完全的赞同,而在不赞同对方行为时即使分道扬镳也不意味着问题得到了解决,甚至可能将矛盾积攒起来导致进一步破坏关系。
2、有共同价值观≠好的关系
在单位同事们看似关系都很好,没有矛盾,但是大家一团和气也未必就是好的关系。意见相左的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可能会比没有多少分歧的人之间的关系要珍贵得多。
3、避免分歧≠好的关系
人们总是被教育不要和其他人争吵、打架,尤其在中国父母总是说好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不打架的孩子,和小朋友处好关系的孩子。因此当人们长大了,与其他人发生不可避免的分歧时将会茫然、不知所措。事实上分歧不可避免,无论是令对方妥协还是自己妥协都不利于关系的长久维持。不管我们多么自负地认为对方应怎样做才是最好,都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否则不仅不能改善彼此的间的关系,还会为将来埋下诸多隐患。
4、泾渭分明≠好的关系
当关系的双方在关系相处的时候想到的只是自己,把自己放在关系方之外考虑所有问题的时候就是泾渭分明,这样是不能带来好的关系的。比如,关系紧张时将对方当成“对立方”不如建立一种有效的关系使双方不再针锋相对,而是携手共同面对未来。再比如,每个团队成员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需要什么?我们的利益是什么?”而不是考虑“我需要什么”和“我自己的利益是什么”。短期的目标应该是改善双方之间的交往方式,而长期的目标则是把“双方”变成“一方”。
作者认为好的关系是有所需、有所求的。
所谓有所求就是要有一个实质性结果。无论我们建立关系使是要得到什么:金钱、舒适感、经济宽裕、利润、财产……,这个关系都应当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些利益目标。
有所需即在关系中具有处理分歧的能力。关系双方都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当双方试图处理利益分歧时,就会发现双方的看法和价值观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彼此了解的深入,双方的利益、看法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些不同的需求、看法、价值观以及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使得彼此间的关系处在永远的磨合之中。
“良好”的关系应当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即使双方对于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各持己见,也能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交往。
而保持良好的关系,作者给出了六个基本要素:
1、保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在人际关系中都会认为保持理智有利于解决问题,事实上人们无法保持绝对的理智,而且情感也是正常的、必要的,在解决问题中往往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理智与情感保持平衡才能构筑切实可行的合理行为。
2、理解万岁。想得到一个满足双方利益的结局,或起码能够被接受的结局,使大家都觉得受到了公平对待,首先就需要了解各方的利益、观点和对公平的看法。无论我们有无分歧,双方的了解越深,就越有可能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3、加强沟通。要去的相互理解,就需要有效沟通。只要双发积极地交换不同意见,就能更好地了解各自的宪法,从而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双方越是坦诚相见,就越没有互相猜忌的的可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沟通得越多,双方的关系就越好。
4、信任至关重要。关系的双方不要轻率地做出承诺,又满不在乎地抛弃之,这种情形比不作承诺更为糟糕。牢固的信任以诚实可信为基础,经过长期考验,大大增强了双方应对冲突的能力。彼此之间越是以诚相待,双方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大。
5、以柔克刚。关系的双方都在试图影响对方,影响的过程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通过原则道理和自身榜样令对方心甘情愿的与自己合作;另一种是通过将对方逼入绝境,甚至用警告、威胁甚至加诸武力的强制性手段是对方就范。事实上,所有的手段越带有强制性,就越不能获得体现双方利益的结局,至少在被胁迫一方眼中这种结局是不公正的。因此采取的方式越温和,双方就越能够互相合作。
6、相互接受。被别人接受,觉得自己有价值、受重视是人的一项基本心理需求。关系的双方首先需要相互接受对方,认为值得与对方打交道,才能很好的解决彼此间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