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祭奠最亲爱的姥爷!
痛,一夜未眠;早晨地铁上班,单曲循环《孝敬爹和妈》,满脑子都是童年记忆,找寻姥爷的身影。
2022年1月7日,姥爷走了,那个小时候总抱着我睡觉的人,永远地离开了。
姐姐说,姥爷快90了,走了,就不用受罪了。
可心里还是痛,那么多年的爷孙情,怎能放得下!
一声小名,就是一辈子
上次见姥爷,还是半年前。姥爷坐在大舅家院门前,晒着太阳。看到我从车上下来,即便患重度白内障多年,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欣喜地叫了声“老虎”——那是他叫了一生的称谓。
我的童年,大多是在姥爷家度过的。在那个晚上还点煤油灯的年代,跟着姥爷到田间地头放牛,是童年最大的乐趣。
姥爷年轻时是村里的会计,是全村人眼里的文化人。他的记性特别好,也读过很多书。春来暑往的田间地头,姥爷一边躬耕农活,一边教我文化,“九九乘法表”、“二十四节气歌”、“百善孝为先”,开启了我初涉人世的教养。
白天干农活,晚上睡大炕。或许是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缘故,我小时候睡觉总做噩梦,半夜惊醒,为了让我熟睡,姥爷就抱着我睡,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细语“好孩子,睡觉觉”。
记忆里,姥爷爱抽烟,他自己会种烟叶,然后晒干,卷烟抽。小时候,我有写完字不用的本子,他就拿来卷烟。姥爷的手很适合卷烟,他先把纸裁成一摞摞的长方形纸条,每次抽烟取出一张,用食指蘸点唾沫,从一角开始揉起,卷成一个上宽下尖的圆锥形筒,然后让口朝上,装入捣碎的烟叶,再用唾沫把口处的纸粘合在一起,一支卷烟就做好了。
再后来,我就上学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与姥爷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最近这几年,每次见他,都明显感觉他老得越来越快——步履越来越蹒跚,视力越来越差,吃东西也越来越慢了,唯一不变的,就是记忆力还是一日既往的好,古往今来、天下大事,如数家珍。
一个转身,就是一辈子
我上学以后,在和姥爷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成长路上的所有消息,姥爷都会从妈妈每次去看他时了解一二。
2022新年第一天,妈妈去看姥爷,姥爷问“老虎快结婚了吧”,妈妈说“快了”,姥爷说,“赶紧结吧,我估计也就剩下一年半载了”。
这次对话六天后,姥爷毫无征兆地走了,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外孙的婚礼。
姥爷走了,最痛的应该是妈妈吧!姥爷姥姥伉俪情深一辈子,生育四个子女,妈妈排行最小,也是唯一嫁到外村的。从出嫁那天起,妈妈也注定了这辈子和自己的父母聚少离多。
10多年前,姥姥离开了我们,妈妈使劲哭,差点哭瞎双眼。昨晚视频通话,她强忍泪水,我知道她不想让我担心。那种难受,痛彻心扉!
我想安慰妈妈,姥爷终于和姥姥团聚了!姥姥在天堂孤独那么多年,现在又和姥爷重逢了。
可是话到嘴边,硬是说不出来!
北漂十几年,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经历,让我深深懂得,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亏欠,不是一句安慰就能抚平的。那种疼痛,只有她自己去化解。
来不及告别,姥爷竟成了2022年第一个失去的亲人。这些年,纵然经历过太多生死离别的场面,但是姥爷的离开,还是让我绞痛在心。
姥爷的离开,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身边人,珍惜每一个爱己、己爱的人!
姥爷,一路走好!外孙不孝,在北京和您跪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