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在历史长河里众多群星中我目前所知的唯一能够作为自己(普通人)学习榜样的人。可佩、可敬。
李世民,20岁时就已是独当一面的骁将,武能平八方,文能治天下。王阳明就不说了,一个不世出的哲学家,做啥啥在行,一辈子就没遇到过多少不如意。 mjd也不多说了,以星星之火燎原。这些时代巨人广为人知,却无法作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原因很简单,要想实现心中的理想,勤奋与天赋缺一不可。科比见过每天凌晨4点的洛杉矶,难道其他球员就不是吗。他们的成就取决于天生的基因与条件,李世民自幼就在金字塔的顶层成长,王阳明的智商与悟性也非常人能达,对着他们照葫芦画瓢,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本本主义。
那难道曾国藩就可以学习了吗?
可以。
曾国藩的智商,就是个平均水平。身体素质,可能还不如常人。曾国藩这个人,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一生中伴随多种严重疾病,出生也非常非常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也有很多坏毛病。总之,在其发生转变前(30多岁前),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普通群众。他在没有天赋异禀的情况下,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这个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
先从曾国藩人生的第一部分说起,七次科举。
中国古代的科举分散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三年一考,曾国藩与其父(曾麟书)曾是湘乡科场的一对名人父子:双双屡考不第。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入科场,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未中。曾国藩也克肖其父,十四岁时被父亲带入科场,连考了五次,场场落地。可见,曾国藩的资质很平庸,并没有过人的读书天赋。第六次发榜时,曾国藩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类型,文笔尚可,但道理没讲通,望大家引以为鉴。“文理不通”是很严重的批评,按当时的考试标准,文章分为六等,最低一等就是“文理不通”。回家之后,曾国藩钻进书房里,苦苦反思自己读书考试这么多年的经理,决心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首先,当然是自己太笨了。
曾国藩成名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背书的小笑话。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刻苦,每天都至少要背一篇文章,背不下不睡觉。有一天,他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在了他家房梁上,准备这家人都睡着了,在夜里动手。不料曾国藩这篇文章怎么背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一觉,睡醒了一看,曾国藩还在那背呢。听来听去,小偷都会背了,小偷到后来忍无可忍,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骂道“就你这笨样,还读什么书啊!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晚,然后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再屋里目瞪口呆。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但传说往往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传说确实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非常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曾国藩把自己的历年文章与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总结出来,是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而缺乏大局的贯通与整体的气势(我发现我写作文的时候也是如此,喜欢咬文嚼字,纠结于局部的遣词造句,用许多优美的文字堆砌起来,写完自己还洋洋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