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和西医谁更好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有相对比较极端的想法,认为二者最好存其一,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其实西医和中医各有所长,西医在防疫、诊断、手术、抢救的维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中医在在预防、慢病的治疗和调理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治疗方式不仅不冲突,还在某种程度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尤其是在慢病领域,西医的角度上看,很多慢病现有的治疗手段就是进行控制而非治愈!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有这些疾病的老年朋友苦不堪言。不是说西医不好,西医的疗效确切,血压和血糖确实控制住了,但是想要从根源上改善、恢复,借助中医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治病,特别是慢性病,只有激发和扶持了机体的自愈力,效果才明显。最终治好疾病的,不单是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上工治未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最高明的治疗手段应是通过修复人体的自愈平衡,来达到人体的自我痊愈能力。
推广中医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善疾病的症状,更重要的通过中医中养生的知识去帮助人体恢复自愈能力,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推荐大家学习一点中医养生的知识。
中医养生
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古往今来,“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养生之风,由此盛行于中华大地。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养生始终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在生命健康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效,更将热爱生命、追求健康长寿的意识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化和民族血脉之中。
在这种文化传统和民族意识的影响下,保健养生成为中医的强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和经验,创造了许多具有东方民族特色,适合东方民族生活习惯的行之有效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并经过不断丰富、完善、修正,世代传播,指导民众的生活,受到大众的喜爱。
中医养生的精髓,都是让人体顺应天地之气。比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强调人体气机条达,顺畅周流自然就能收获健康。
中医养生从饮食开始
找到健康长寿的金钥匙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养。
一个人得了病,其脏腑气血津液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消耗,其中尤以急性发作的高烧、呕吐、泄泻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等疾患耗伤正气、阴血更为明显。
《黄帝内经》中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讲的就是饮食调养就应根据不同病情施以补充、供养和所损耗的营养物质和体液,以供机体的需要和组织的修复。
根据急慢性疾病的发病对身体的损耗特点,中医着重于顾护“胃气”和病体康复两个方面的饮食调养方法。
所谓顾护“胃气”,就是疾病发展过程中都要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使其功能降低,此时护好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是促进身体的健康的关键。
饮食调养不仅对急性疾病具有实际意义,慢病治疗和调理的过程中更为重要。
著名中医专家史士昊解读中医养生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两大派别,御医派和民间派。其中一派专门服务于皇家成员,讲究的是“七分养三分治”,主张能食疗解决的绝不要疗,能在家解决的绝不去医院,真正做到了少花钱真治病。
史士昊老师是中医界名中医,易医学者,更是御医派“七分养.三分治”学说传承人,高级公共营养师。
从医30余年,史老始终以御医派“七分养.三分治”之法治病救人,屡创康复奇迹!潜心攻读中医理论及经典著作,挖掘整理《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并复原五仙膏这一千古奇方,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做出巨大贡献,其学术成果已成功发布在《五形人与治未病》、《文化月刊》等国内外专业医疗平台,先后荣获科技成果证书及国家发明专利。
史士昊老师经常给大家分享,日常如何调理身体,怎么吃、怎么做、怎么治!不仅会传授大家简、便、廉、验的古方和食疗方,还会教大家各种食疗肉汤的做法,帮大家养足胃气,增强免疫力,没病少生病,养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