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派——365日更营 第30天#
“迎接2岁,有目的陪伴”复盘第五天
这两天按计划,看了半本《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边看,边生出“哦,原来如此”的会意一笑,忍俊不禁的笑声还引起了大宝的好奇,“妈妈,你在看什么书,这么好笑呀?”
“魔法岁月”是指童年早期阶段,孩子像一位魔法师,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他相信自己的行动和想法能导致事情的发生。
成人常言“有愿望就能成真”,原来是生命最早阶段,便已种下的潜意识种子。
我看着0-3岁这个阶段的内容,更多地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魔法逻辑。
带着一颗好奇心,读懂孩子的魔法世界
在这里,对于近来小宝的一些行为,我找到了魔法师的答案。
不肯睡觉:前一段时间,晚上老不肯睡觉,一关灯就要天人大战地大哭一阵。
书中对魔法师心理解读:对这个阶段的婴儿而言,睡觉意味着要与所爱之人,以及新发现的世界的所有乐趣分离,因此他们痛恨午睡和睡觉。
不断呼唤家人:最近一个月,当小宝开始熟悉地称呼家里所有人后,他睡觉少哭闹了,取之以新的趣味:关灯前后,一直念叨呼唤家人,喊爸爸哥哥,爷爷奶奶、妈妈婆婆,一遍又一遍,直到跟他唱歌转移注意力,才停下来。
书中对魔法师的心理解读:语言是控制冲动的咒语。
物体一旦被命名,一种更高级的咒语就出现了。比如,魔法师发现,即使“妈妈”这个词没能把妈妈召唤到自己身边,也能唤起有关妈妈的心理意象。
有了“妈妈”这个词,他就能够让母亲的心理意象永恒而稳定,并且在需要妈妈时,运用想象让妈妈再现。
这是词的魔力,一种特殊的魔力。就在孩子被放到床上去睡觉的那刻,他因为要离开那美丽的世界、心爱的人和物而感到非常痛苦。在黑暗中,他通过说出他们的名字,把他们带回来了,重现了自己那失去的世界。他就像一位巫师,通过呼唤幽灵的名字,把他们召唤出来。
给我的新知启发:
语言的心理意向,帮助孩子克制冲动与情绪化
从2岁开始,孩子通过学习语言,形成了抽象的心理意向,用语言满足内在的需要。
一旦满足了,就能控制本能的冲动和欲求不满的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从这时开始,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幻想来部分满足孩子难以实现的需要。
比如小鱼死了,和孩子想象与小鱼畅游新世界的故事,带来“在一起”的意向,更能安慰伤心的孩子,这比起劝说孩子再买一条有用多了。
想象游戏所具有的心理意向与自我满足的魔力,也是孩子从学习语言开始,就自己创造的出来的魔法世界。
我会继续带着这颗好奇心,学习看懂小小魔法师独一无二的想法与行为。
顺应天性地引导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学会从魔法世界走进现实世界。
我是正念妈妈,协力家长成长,致力家庭合作共育,让我们平和轻松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