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苦从何来?
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在上午,有些比丘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钵入舍卫城化食。他们心想:“现在入舍卫城化食时候还早,让我们先往外道游方者的丛林吧。”
于是,这些比丘前往外道游方者的丛林,去到那里之后,和那些外道游方者互相问候,作了一番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一边。
外道游方者对比丘说: “贤友们,乔答摩沙门宣称遍知贪欲,我们也宣称遍知贪欲;乔答摩沙门宣称遍知色身,我们也宣称遍知色身;乔答摩沙门宣称遍知感受,我们也宣称遍知感受。贤友们,在教法和教导之中,乔答摩沙门跟我们有什么分别,有什么差异,有什么不同呢?”
比丘对外道游方者的说话既不欢喜又不轻蔑,他们起座离去,心想:“我们到世尊座下,听他说这个道理。”于是在舍卫城化食完毕,吃过食物后返回来,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把以上的事情告诉世尊。
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如果外道游方者那样说,你们应这样问他们: ‘贤友们,什么是贪欲的味,什么是贪欲的患,什么是贪欲的离呢?什么是色身的味,什么是色身的患,什么是色身的离呢?什么是感受的味,什么是感受的患,什么是感受的离呢?’
“比丘们,如果这样问外道游方者的话,他们将没有办法解答,还有,他们将陷入困恼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道理不是他们的范围。比丘们,我看不见有众生──不论在天世间的天、魔、梵,在人世间的沙门、婆罗门、国王、人──能够令人满意地解答这个问题。唯有如来、如来的弟子或听过这个道理的众生,才能够令人满意地解答这个问题。
“比丘们,什么是贪欲的味呢?比丘们,有五欲。这五种欲是什么呢?眼认知色时所生起的悦乐、恋栈、欢喜、钟爱、贪欲、染着,耳认知声时所生起的悦乐、恋栈、欢喜、钟爱、贪欲、染着,鼻认知香时所生起的悦乐、恋栈、欢喜、钟爱、贪欲、染着,舌认知味时所生起的悦乐、恋栈、欢喜、钟爱、贪欲、染着,身认知触时所生起的悦乐、恋栈、欢喜、钟爱、贪欲、染着。比丘们,这就是五欲了。以这五欲为缘,生起快乐和愉悦,这就是贪欲的味了。
“比丘们,什么是贪欲的患呢?比丘们,出身于各个种族的人,以各种技能来谋生,无论他做算师、会计师、农夫、商人、牧牛人、弓箭手或王职人员,都要受寒暑的煎熬,受风、热、虻、蚊、爬虫的侵袭,受饥渴所折腾。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现生可见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现生可见的苦蕴。
“比丘们,如果他们作出很多努力和精进都赚不到财物,便会感到伤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捶胸号哭,内心迷乱。心想: ‘我们白费努力,我们的精进没有结果!’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现生可见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现生可见的苦蕴。
“比丘们,如果他们作出很多努力和精进而赚取到财物,又会为守护那些财物而苦恼。心想: ‘怎样才能不被国王取走我的财物,怎样才能不被盗贼取走我的财物,怎样才能不被大火烧毁我的财物,怎样才能不被洪水冲走我的财物,怎样才能不被自己不喜爱的承继人取走我的财物呢?’ 当所看守保护的财物被国王取走、被盗贼取走、被大火烧毁、被洪水冲走或被自己不喜爱的承继人取走时,便会感到伤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捶胸号哭,内心迷乱。心想:‘以前是我的,现在什么也没有了!’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现生可见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现生可见的苦蕴。
“比丘们,再者,贪欲为原因,贪欲为因缘,贪欲为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导致国王跟国王互相争执,刹帝利跟刹帝利互相争执,婆罗门跟婆罗门互相争执,居士跟居士互相争执,父母跟子女互相争执,兄弟姐妹跟兄弟姐妹互相争执,朋友跟朋友互相争执。当争吵、争骂、争执不休时便互相动手,使用石块、棒杖、武器,由此带来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现生可见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现生可见的苦蕴。
“比丘们,再者,贪欲为原因,贪欲为因缘,贪欲为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导致士兵拿起剑与盾,备好弓与箭,双方列阵而战。战场上箭与矛横飞,剑光闪铄,士兵用箭射人,用矛刺人,用剑割人的头颅,由此带来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现生可见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现生可见的苦蕴。
“比丘们,再者,贪欲为原因,贪欲为因缘,贪欲为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导致士兵拿起剑与盾,备好弓与箭,攻打城堡。战场上箭与矛横飞,剑光闪铄,士兵用箭射人,用矛刺人,用滚油淋人,用大石掷人,用剑割人的头颅,由此带来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现生可见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现生可见的苦蕴。
“比丘们,再者,贪欲为原因,贪欲为因缘,贪欲为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导致人们偷窃、抢劫、爆窃、拦途截劫、侵犯别人妻子。当被捉到时,国王对他们施以各种惩罚──以鞭鞭打、以藤条鞭打、以短棒打、截手、截脚、截手脚、截耳、截鼻、截耳鼻、沸水锅刑、拔毛发刑、罗睺口烧刑、火环烧刑、烧手刑、割肉刑、树皮刑、羚羊刑、钩肉刑、铜钱刑、腌刑、刺刑、草缠刑、淋热油、以狗咬、系刺桩、剑割头颅,由此带来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现生可见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现生可见的苦蕴。
“比丘们,再者,贪欲为原因,贪欲为因缘,贪欲为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导致人们做出身恶行,做出口恶行,做出意恶行。人们由于做出身恶行,做出口恶行,做出意恶行,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恶趣、地狱之中。比丘们,这就是贪欲的患,是一个下一生的苦蕴。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原因,贪欲是这个苦蕴的因缘,贪欲是这个苦蕴的成因;因为贪欲的原因而带来这个下一生的苦蕴。
“比丘们,什么是贪欲的离呢?比丘们,清除对贪欲的爱着,舍弃对贪欲的爱着,这就是贪欲的离了。
“比丘们,如果沙门或婆罗门不能如实知贪欲的味,不能如实知贪欲的患,不能如实知贪欲的离,是没有可能亲身遍知贪欲的,是没有可能教人踏上遍知贪欲的道路的。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如实知贪欲的味,如实知贪欲的患,如实知贪欲的离,是能够亲身遍知贪欲的,是能够教人踏上遍知贪欲的道路的。
“比丘们,什么是色身的味呢?比丘们,就正如一个刹帝利少女、一个婆罗门少女或一个居士少女,十五或十六岁,不太高不太矮,不太肥不太瘦,不太黑不太白。这是否她拥有最美丽的形相的时候呢?” “大德,是的。” “比丘们,以这美丽的形相为缘,生起快乐和愉悦,这就是色身的味了。
“比丘们,什么是色身的患呢?比丘们,过了一些时候,看到这位女士八十、九十或一百岁,她年老、弯起腰背、靠柺杖行路、浑身颤抖、身体虚弱、年华逝去、牙齿掉下、头发转白、头发稀疏、秃头、面有皱纹、面有雀斑。比丘们,你们认为怎样,之前的美丽形相失去时,是否出现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们,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们,再者,看到这位女士在重病中受苦,躺在自己的大小二便之中,要靠别人扶起床,要靠别人扶下床。比丘们,你们认为怎样,之前的美丽形相失去时,是否出现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们,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们,再者,看到这位女士的尸体被人丢弃在荒冢,过了一天、两天或三天,尸体肿胀、发黑、流脓。比丘们,你们认为怎样,之前的美丽形相失去时,是否出现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们,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们,再者,看到这位女士的尸体被人丢弃在荒冢,尸体被乌鸦所吃,被鹰所吃,被鹫所吃,被狗所吃,被豺所吃,被各种动物昆虫所吃。比丘们,你们认为怎样,之前的美丽形相失去时,是否出现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们,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们,再者,看到这位女士的尸体被人丢弃在荒冢,骸骨带着血肉,连着腱。之后,骸骨没有肉,染着血,连着腱。之后,骸骨没有血肉,连着腱。之后,骸骨四散,遍布各方:手骨在一方,脚骨在一方,小腿骨在一方,大腿骨在一方,髋骨在一方,脊骨在一方,头骨在一方。比丘们,你们认为怎样,之前的美丽形相失去时,是否出现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们,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们,再者,看到这位女士的尸体被人丢弃在荒冢,骸骨就像螺贝那般白。之后,骸骨堆积经年。之后,骸骨腐烂成粉末。比丘们,你们认为怎样,之前的美丽形相失去时,是否出现患呢?”“大德,是的。” “比丘们,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们,什么是色身的离呢?比丘们,清除对色身的爱着,舍弃对色身的爱着,这就是色身的离了。
“比丘们,如果沙门或婆罗门不能如实知色身的味,不能如实知色身的患,不能如实知色身的离,是没有可能亲身遍知色身的,是没有可能教人踏上遍知色身的道路的。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如实知色身的味,如实知色身的患,如实知色身的离,是能够亲身遍知色身的,是能够教人踏上遍知色身的道路的。
“比丘们,什么是感受的味呢?比丘们,一位比丘内心离开了五欲、离开了不善法,有觉、有观,有由离开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初禅。这时候,他不会想到恼害自己,不会想到恼害他人,不会想到恼害自己和他人双方;他领受一种不恼害的感受。比丘们,我说不恼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们,再者,什么是感受的味呢?比丘们,一位比丘平息了觉和观,内里平伏、内心安住一境,没有觉、没有观,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二禅。这时候,他不会想到恼害自己,不会想到恼害他人,不会想到恼害自己和他人双方;他领受一种不恼害的感受。比丘们,我说不恼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们,再者,什么是感受的味呢?比丘们,一位比丘保持舍心,对喜没有贪着,有念和觉知,通过身体来体会乐──圣者说: ‘这人有舍,有念,安住在乐之中。’ ──他进入了三禅。这时候,他不会想到恼害自己,不会想到恼害他人,不会想到恼害自己和他人双方;他领受一种不恼害的感受。比丘们,我说不恼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们,再者,什么是感受的味呢?比丘们,一位比丘灭除了苦和乐,喜和恼在之前已经消失,没有苦、没有乐,有舍、念、清净;他进入了四禅。这时候,他不会想到恼害自己,不会想到恼害他人,不会想到恼害自己和他人双方;他领受一种不恼害的感受。比丘们,我说不恼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们,什么是感受的患呢?比丘们,感受是无常的、是苦的、是变坏法,这就是感受的患了。
“比丘们,什么是感受的离呢?比丘们,清除对感受的爱着,舍弃对感受的爱着,这就是感受的离了。
“比丘们,如果沙门或婆罗门不能如实知感受的味,不能如实知感受的患,不能如实知感受的离,是没有可能亲身遍知感受的,是没有可能教人踏上遍知感受的道路的。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如实知感受的味,如实知感受的患,如实知感受的离,是能够亲身遍知感受的,是能够教人踏上遍知感受的道路的。”
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比丘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满怀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