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这本书是在上大一的时候偶然看到的,此后断断续续又看过三四次,被它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所震撼。《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在1847年推出的作品,曾一度被人们看作是年轻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被人谴责为“可怕的、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直至艾米莉逝世后,它才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作者艾米莉确是一个艺术天才,虽然生长在苦寒单调的约克郡,也未接受完整和系统的教育,但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通过感悟生活和创作,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敏锐目光和超越一般世俗的观念,身体力行地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人性”。
《呼啸山庄》运用了顺序和倒序的手法,以严密的构思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惊心动魄的爱情和复仇故事。小说以“人性”这条主线贯穿全文,详细而系统地描述了众多人物的性格,无论是哈里顿的粗鲁和无礼,还是凯瑟琳﹒林顿的可爱和纯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的人性中依旧保留着善良,同时也有着不服输的倔强。即使经历过考验和鞭笞,即使这份“人性”是那么的微弱,纵使仇恨是那么的强大,但它依旧存在,夺也夺不走。
小说全篇都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艺术气氛。但却又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既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也没有弥漫着浪漫气氛的庄园,它完全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和观念。你看不到高尚的生活和浪漫的氛围,当然也看不到典雅的气质,你领略到的只有残酷的压迫、无尽的仇恨,看到的只有跨越生死的感情和人性的堕落、冻结。这真算是一种爱和恨得极端对立,却又最终和谐统一。
小说的开始,以主角“我”进入呼啸山庄,从冰冷的自然环境突然闯进了同样寒冷的人文环境。悲哀的是,山庄内这一孤独人家的“人性”似乎已经冻结,庄园的主人克厉夫被人称为魔鬼,而且他在通往“地狱”的路途中所做的一切的确没有一次偏离过轨迹。克厉夫的生命源于没有爱的起点,所以克厉夫的恨其实本质上是爱的异化,他的复仇与堕落来源于对凯瑟琳由爱生恨的承接,爱恨的复归,决定了人性的堕落与苏醒。
至今无法忘怀,凯瑟琳死后,克厉夫用头猛撞大树,绝望地自语:“没有了生命,我如何活下去?失去了灵魂,我如何活下去?”这是怎样的爱与恨?彼此折磨,彼此纠缠!如果说克厉夫是魔鬼的话,那么凯瑟琳就是制造魔鬼的魔鬼。
“小凯瑟琳跪在地上,把践踏成碎片的肖像一一捡了起来。”这个细节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克厉夫的“恨”消灭不了凯瑟琳的“爱”。克厉夫死了,死在了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内,脸上带着微笑,眼中保留着兴奋…或许由爱开始的恨应该由爱来终结,不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的延续下去…
嗯,爱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也许真的应该感谢艾米莉,是她如此具体的在我们面前展现了爱和人性的魅力,她以超越时代的眼界,将一个人在被世人唾弃的同时,却能从人性角度展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奇异光彩。是的,是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了他克里夫特殊的人性魅力。
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温文尔雅而又保守、传统的英国淑女,居然可以以如此独特的手法和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心中接踵而至的遐想和思索。关上了“呼啸山庄”,我深深的吐了口气,我只希望在克厉夫和凯瑟琳结束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后,人们能够真正理解的人性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让它踽踽独行,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