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安乐
1安乐是一种心的感受。当你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情绪的浮云,聚成云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静便安乐。
2静坐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呼吸,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所以就觉察不到他们
3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4旁观负面情绪,看他的缘起缘落,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他,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5佛经中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够忍受缺憾的世界
6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减法,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第三章:从玉树说起
1任何,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都极其复杂,不可以五段简单化孤立的去分析问题
2时间也是空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够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会容易被情绪淹没太远就容易遗忘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4我们遇到任何事情时学会转化,善看无常,只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坚韧宽广
5今天读书的最大心得就是你所遇到的过的所有不顺,其实别人都在遇到,这就是无常
二、因果
1无论何时果报都不会自动消失,比如清净恶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主动的积极的去积德,忏悔,清除业障,或者被动的等因果因缘成熟,果报显现后,因果就自然了结了
2业是动态的,在梵文中业的原意是【行为】,行为产生之后,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继构成一股势能,不断有新的姻缘加入其中
三、共存
1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错觉强化了人心的冷漠,让人不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承担什么责任
2现在人不善于建立发展友谊,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没有多少朋友,实际上朋友之间相气相投以及可以分担解忧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
3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外在的物质世界
正常状态下,人的思想会知道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结果会改变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的
4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人,不仅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如果忽略精神修持,我们的问题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机,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自律
1.修行: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
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个是替他重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2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做到自律
我们要克制给其他人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身体的行为主要由心决定,我们如果能够调服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外在的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
自律的第1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的身与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有办法克制这些愤怒的情绪
3负面情绪有一个特点,如果你不对峙他,下次他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不加以对治,他就会慢慢挤走其他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他的天下
负面情绪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
4所谓的凡事都想开一点,就是指不强化对视线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去扩大和加重负面的感受
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在辩论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开始攻击谩骂
同样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厚
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去痛苦,所以最终就是一个目的不伤害
五、慈悲
1去主动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
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去激发和培养,这些,会给自己和其他人带来幸福感的品质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
不失踪受者师者,双方都会获得利益
受者免受匮乏之苦,师者从中收获喜悦和自尊
佛教中的法布施:
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这些都是法布施
2忍辱:我们在困难中才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而是保持了判断力采取适当的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