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工作的时候总会嫌这嫌那,就想给自己放个假,放了假却又觉无所事事,还不如工作来的自在。常听到朋友抱怨生活太过无趣,当你给出足够的建议却又被全盘否决,留给自己满脑子的黑线,存心给自己找不痛快。后来便慢慢释然,连书都来不及看,哪有时间陪你无聊。
说来也奇怪,自己打小便不爱看书,只是试着强迫着自己去阅读,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从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到清崎的《穷爸爸富爸爸》,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到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从石田衣良的《孤独的小说家》到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短短几个月便已看了上百本书。
书是种奇妙的东西。谁都知道看书是个好习惯,但却不曾理解为什么要看书。它不能像做生意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不能像工作一样每月定期的给予自己酬劳。有时会是一种煎熬,但煎熬之后便是大快朵颐,爱不释手。就像运动一样,会让你的每一个细胞都储存足够的能量。前者在于强健的体魄,后者在于强大的内心。
看的书越多,便越能体会所谓“读书人”骨子里的清高。他们不屑于与世同流,遗世而独立。或许这便是周敦颐所说的“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许他们与这样的社会格格不入,在人群中不免显得突兀,一身傲骨宁折不弯。
不知道是最近看的书太多还是与外界接触的太少,开始迷恋这种孤独。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来用。每每下班,换身干净的衣服,捧起床头上的书,寻个安静的去处,享受片刻的欢愉。尤其渴望休息天的来临,带上一整天的干粮,在书店寻个偏僻的角落,从清晨到日暮,却不曾有半分倦怠。
曾经嘲讽古人,何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别说“黄金屋”,就连个“金戒子”都不曾落着。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正是说自己么?现在回忆起当初的想法,忍俊不禁。
偏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写道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凡是念过书亦或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对这几句话了熟于心甚至倒背如流,但却从未仔细揣摩。细细想来,今世之人甚至连第一境界都望尘莫及又奈何期盼那人便在阑珊灯火中。达不到相应境界却也无可厚非,王国维先生早已预置了前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故非二者之人不足以具备以上品质。
哪有时间去无聊。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却也看得透彻,虽不曾处变不惊,却也游刃有余。越发的想从时空的罅隙剥离更多的光阴去完成未完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