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标》对中年级段的要求,以及本课所承载的语文要素训练点,再结合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本节课就是要以诵读积累和多种方法理解诗句意思为教学重难点,在不断地诵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理解意思,感受童年的美好和快乐。
一、借助《溪边》教给方法。
要想让诵读积累的目标顺利完成,那就首先需要突破如何教孩子学会理解难懂的诗句意思。
1.自读诗歌,想象画面。在孩子们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后引入第一首诗歌,让孩子们谈一谈看到的画面,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句话不理解。
2.再读诗歌,质疑问难。这时学习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要突破的难点,也成了我们学习的起点。
3. 多种方法,学会理解。人影怎么会给溪水染绿呢?问题提出后,让孩子顺势朗读写溪水的诗句,感受溪水绿的可爱,静的可爱。此刻,再总结让孩子在平时的阅读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句子。随后再次追问:鱼儿可以在草地上蹦跳,作者怎么把笑声也说成在草地上蹦跳,这样可以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以致用,通过阅读孩子们不难发现“扑腾”一声鱼儿上钩了,大家的笑声一定是清脆悦耳富有活力,所以笑声就像是在草地上欢跳一样。
4. 感情诵读,背诵积累。此刻孩子们对整首诗都有了深入地理解,那么镂空背诵、师生接诵、集体背诵、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让背诵目标顺利达成。
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融识字学词、朗读、想象、理解、背诵于一体,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
二、在《江上》《林中》练习运用方法。
因为本课选了这首组诗的其中三首,所以教学时还要做到以一带二、学以致用的策略,重点指导学习第一首诗歌《溪边》,并总结学习方法和步骤:初读诗歌,想象画面——再读诗歌,提出疑难——多种方法,学会理解——感情诵读,背诵积累。第二首诗歌小组内学习,第三首诗歌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全班汇报。这样当堂学习当堂训练,让教学真实发生,让孩子真正做到学会。本课所承载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也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有效落实。
三、总结全文,发现人物特点,为习作打基础。
针对第二个语文要素“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显然是针对本节课的习作提出来的,但在这课里面有没有能够渗透了解的呢?我想是有的:钓鱼的孩子紧扣笑声中的快乐,水中嬉戏的孩子们像“水葫芦”一样露出“两排银牙”的可爱,松林中采蘑菇的孩子们蘑菇样的灵动其实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来写。那么三首诗歌学完后,总结梳理这些孩子们的特点,也可以顺势让孩子们说说身边人的特点,可以尝试用上比喻的方法。如果孩子们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那就可以布置留心观察,看谁是“观察小能手”能发现那些别人不能发现的特点,为单元习作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