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3.15

                                                  读书笔记之《论语》3.15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15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集注】

        大,音泰。鄹,侧留反。大庙,鲁周公庙。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钱穆】

        子入大庙:大,读太。太庙,鲁祭周公之庙。时孔子当在青年,始仕于鲁,得入太庙助祭。

        每事问:祭事中礼乐仪式,乃及礼器所陈,孔子每事必问,若皆不知。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鄹,鲁小邑,孔子父叔梁纥尝为鄹邑大夫。[光案:“鄹邑大夫。”之句号,东大版原作“鄹邑大夫,”之逗号。改为句号]孔子生于此。字或作陬。鄹人之子,不仅指其少年,亦轻视之辞。时孔子已先有知礼之名,而于太庙中种种礼器仪文皆若不知,故或人疑之。

        子闻之:事后孔子闻此或人之语。

        是礼也:此也字通作邪,乃疑问辞。孔子非不知鲁太庙中之种种礼器与仪文,然此等多属僭礼,有不当陈设举行于侯国之庙者。如〈雍〉之歌不当奏于三家之堂,而三家奏之以彻祭。有人知其非礼,不欲明斥之,乃伪若不知,问适所歌者何诗?[光案:“适所歌者何诗?”之问号,东大版原作“适所歌者何诗。”之句号。改用问号后,语意更显豁而符“每事问”之语气,当遵联经版。]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事正类此。此乃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讽刺与抗议。浅人不识,疑孔子不知礼,孔子亦不明辨,只反问此礼邪?孔子非不知此种种礼,特谓此种种礼不当在鲁之太庙中。每事问,冀人有所省悟。旧注“是礼也”三字为正面自述语,谓此乃孔子敬谨自谦,知而犹问,即此是礼。两说相较,所辨只在一“也”字之正反语气上,而孔子在当时之神情意态,判若两人。昔人谓读书贵能识字,洵不虚矣。

        本章记孔子少年时初进鲁太庙一番神情意态,而孔子当时之学养与其抱负,亦皆透切呈现,活跃在眼前。学者须通读《论语》全书而善自体会之,庶可更深领略此一章神味之深厚。

[白话试译]

        先生初进太庙,遇事辄问。或人说:“那个人说这一位鄹邑的年轻人知礼呀?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先生听到了,说:“那些就算是礼吗?”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自译】

        孔丘先生初入太庙时,每件事情都要询问。有人就说:“谁说鄹邑人的儿子懂礼啊? 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孔丘先生听到后,说:“这就是礼啊。”

【感悟】

        有学问并不代表可以高高在上,更不能不懂装懂,况且许多知识还需要和实践相结合或用实践来检验。孔丘先生刚开始接触太庙时,他的许多知识需要与实际相印证,也有许多实际中的东西他并不了解,所以他抱着虚心严谨的态度去询问遇到每一件事,这是做学问的态度,也是对礼的真正尊重。

【后记】

        并不是你有了哪方面的知识就是哪方面的专家,更不是你到了哪个位置就是哪个领域的大拿。如果自以为是,只会闹出让人无语的笑话。

                                                                                                    槐榆柳

                                                                                               2017年1月16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