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安然然
一、我们不需要计划和目标
万维钢,在8月27日介绍了一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印象十分深刻。
这本神作是The Antidote: Happiness for People Who Can't Stand Positive Thinking(《解药:专供受不了正能量思维的人了解的幸福研究》),作者是英国记者 Oliver Burkeman。全书对计划和目标有了全新的解释。
想看原文的可以点-〉万维钢:人生目标不重要,拥抱不确定性是王道
作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更多情况下,人制定目标,不管短中长期,都是出于一种心理需求。那时,目标就不再是目标了,而是成为一种心理认同。很多人十分重视目标,那是因为他们从心眼儿里惧怕外界的“不确定性”。
这很像佛学里的“放下执着”和“无常”的理念。(参见樊登读书会《正念的奇迹》)。我觉得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放下执着。
对目标的执着也是有害的。虽然我们可以花几倍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一个更完美的目标,但也不能因此就只盯着目标,忘记了多看和多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也许我们花最大精力去做的事,往往没有什么成效,而无心插柳却成功了。这就是对目标最好的嘲弄。因此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反思和调整我们的目标,只有放下对目标的执着,才有可能在成功的路中不断迭代进步。
放下执着的另一个方面,是放下对权威的执着。精英大多认为自上而下的计划和控制是最有效的,而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萌生于一线的点子和创意往往最快发芽,最易长成大树。因此要放下对权威的执着,放下对总设计师的迷恋。
二是拥抱不确定性。
不确定是世界的常态,但我们往往不认识,或者逃避这种观点。因为我们本能上就惧怕不确定性。“无常是世界的有常”。明确的目标,其实就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回避和对抗。但不确定性不会因为别人的对抗就转为确定。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我们的世界也一样,不确定性只会不断增加。因此,相对于目标,我们更要有一种面对不确定性的应对机制,就是快速试错,自我迭代。宏大的目标和规划可以有,但必须被分解,每一个小的步骤都应该有一个完成的生态体系,能形成正反馈,从一点点的正反馈中积累,向目标前进。
二、我们非常需要目标
正当我认为这是“目标”的终极答案时,想不到我的认知又被无声击穿。
我读了一本书,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实践》,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我顺着德鲁克的理论梳理下去,发现目标理论这是一个很完备的体系,目标对组织来说必不可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目标理论的综述来看)。
这时,我的思维又被完全扭转过来,认为目标和计划是重要的。因为至少我难以想像,在我的团队里,如果没有目标管理,将会变成怎么样。在我的管理实践中,我认为最有效的的确是目标管理。只要结果,不管过程,高效推动工作,分解任务。而团队所要做的,就是"搞定",给一个结果。
12月20日,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里介绍了以终为始的结果思维。
如何放大做事的价值,成为一个有结果的人
真正决定人效能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把一件事做得有多正确,你能做出什么结果
结果思维,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
目标和计划很重要!
三、到底要不要目标?
到此,我们似乎看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有明确的目标、对目标执着是有害的。
观点二:目标是推动我们进步的原始动力。
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都有案例支撑。我们应该相信谁?
正如人们所说,“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同样,离开前提谈目标,也是耍流氓。
网上流行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而言,根本轮不到拼智商。
我同样的感觉到,以大多数人的进步速度之慢,根本轮不到谈目标有害。
在《解药》一书中,作者有一个前提,是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对目标很执行是有害的。关键词是“明确”和“执着”。但从现实来看,我们却连一个明确的目标都没有,对目标的一点坚持都谈不上。
但这个“剂量”到底是多少,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四、终极答案
请原谅我的“标题党”,这不是终极答案,只是我的一种体会。
对于“目标”,也许我们应该这样:
战略上无目标,战术上有目标。
宏观上无目标,微观上有目标。
长期看无目标,短期内有目标。
制定一个长期且明确的目标是无用的,正如万维钢所言:人生目标不重要,拥抱不确定性才重要。从战略上,宏观上、长期看,我们不需要制订目标,那应该以什么为导向?
其实我们有现成的工具。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这和吴伯凡老师的自我迭代很像。学习型组织就没有目标,只有愿景。
愿景和目标不同。愿景是立场和信仰。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一种愿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听从心的召唤。
从战略上,宏观上,长期看,我们就应该有一个类似“致良知”一样的信条。从哲学的层面指导我们。这就足够了,不需要再有更具体的东西,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
战术上、微观上、短期内,我们需要考虑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可能就要更多,就需要制订目标、计划、控制、反馈、总结等。树立以终为始的结果思维,定一个目标,然后搞定 。成功了继续,失败了总结迭代,再失败转向转型。不固定,不固执,轻轻松松,游刃有余。
五、一点体会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道理,都和对“目标”的困惑一样,如果只有一个维度来看,都是片面的。所以要对思维进行升维。
感谢得到平台,一下子给我们这么多老师,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打磨自己。
也感谢您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