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努力还是懒惰?

到底是谁想出努力这个词,让人类自欺欺人,不断自我催眠。

“我的能力强,又很努力,但为什么领导还是不喜欢我?”

为什么能力强和努力的人就一定要被领导喜欢呢?这个逻辑是怎么产生的,努力了就会被人喜欢,不努力就不会被人喜欢,那努力真的太过于伟大了。

只相信“能力和努力”就好,本质上是信奉一种“简单线性”的职场逻辑:我输入A(努力),就应该得到B(赏识)。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复杂人际因素、组织结构和权力动态的“思维捷径”。

它让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呆在执行层的舒适区,只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对”(How),而避免了更烧脑的“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Why)和“为谁做这件事”(Who)。

努力是单个个体就能完成的事,但职场并不能单打独斗,沟通、协调、汇报、建立信任……这些“软技能”比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更模糊、更具挑战性,也更难通过个人意志直接控制。对于很多专注于“努力”的人来说,这是他们不熟悉、不舒适甚至有些鄙视的领域。

于是,他们选择加倍投入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干活,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和社交上的懒惰。这就像学生时代,有人只愿意反复刷自己会做的题,而不去攻克那些难的、新的题型。

坚持“唯能力和努力论”,可以为自己在职场上的不顺找到一个外部归因:“领导不识货”“公司环境不好”“只会拍马屁的人上位”。这保护了脆弱的自尊心,无需进行痛苦的自我反思和改变。

改变自己,去学习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洞察上级需求、如何管理上级的期望,这需要打破旧我,是一个更艰难的过程。选择不改变,在心理上当然更“省力”。

职场不是考场,有标准答案,只要考了高分,就能得到重用,就算真的如此,考生是你,老师就不可能是你,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可能由考生来制定。

只有小孩子才会认为世界是绝对公平的,善有善报,努力必有回报,长大后,会渐渐明白世界的运行规则不是这样的。职场是一个由人构成的复杂系统,充满了主观判断、资源竞争和政治因素,远非一个纯粹的理想模型,就算存在也不可能按照一名普通员工的想法建模。

把“努力”高大化,绝对化,是一种低水平的勤奋,懒惰于提升自己的认知,懒惰于经营关键的人际关系,懒惰于进行深刻的自我洞察。

工作能力和努力确实是职场上安身立命的“硬实力基础”,但若想脱颖而出,还是要读懂游戏规则,这就是所谓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成为不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那就老老实实地去理解规则,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努力,并认为领导应该买单,不买单就是他的过错,自己明明这么努力了,怎么会错呢?

努力就可以强买强卖?还是这句话,那努力就实在太伟大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