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不仅要多与孩子交流,还要学会怎样交流。
孩子遇到善于交流的父母将是一生幸事。
多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这样“有幸”,那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学习”。
“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每个父母只要能真心和孩子交流,就可以打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健康、幸福地生活。
“莫做斩情刀,母子恩义绝”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正在用语言的利器伤害孩子,伤害亲情而不自知。
本周我将通过假期看到、听到的身边故事讲起,和大家一起探讨父母“语言的奥秘”。
【故事一】无助的男孩
晨练归来,在小区广场见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和两个孩子:儿子稍大,大概八九岁;女儿稍小,看上去五六岁的样子;妈妈像是要去车库开车,手里拿着一大串钥匙。
到了车库门前,妈妈拉着脸盯着距离她两三步远的一双儿女。
“你给我马上带着妹妹去门口吃豆腐脑,妹妹爱吃土豆饼,给她要一个,别磨蹭,马上,要不你上课就迟到了,听见没有?”语气高亢而焦灼。
儿子似乎已经适应了妈妈的语气,心不在焉地拉着长声说:“知—道—了!”
“你会好好说话吧?那是什么语气?”
“知道了。”男孩尬笑了一下,一只手揽住妹妹的肩。
“你又想打妹妹呀?”
“我没有……”男孩顽皮的脸变得很严肃而无助,“我没打她!”
“哥哥没打我。”妹妹看了妈妈一眼,替哥哥辩解。
“你那是怎么走道呢?脚抬起来!说你一万遍也不听是吗?”妈妈又盯上了儿子的脚。
“嗯,是。”男孩偷偷地低声说。
“你说什么尼?你再说一遍……”妈妈举起钥匙,想要扔出去的样子。
男孩习惯性缩了一下脖子,见钥匙没扔过来,看了看妈妈,不情愿地改口道:“不是,我改。”
说完牵着妹妹快速地朝小区门口走去,像是在逃离。
妈妈依旧面沉似水,自言自语道:“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忒不听话。”
【感悟】
妈妈是爱孩子的,她希望儿子有责任感,能够呵护妹妹;她希望儿子像个大哥,懂得谦让;她希望儿子能够学习好,暑假里给儿子报辅导班;她希望儿子习惯好,走路挺拔昂扬……
可是从孩子的表情来看,只有委屈、不满、无助和潜在的反抗。我敢断定长此以往,儿子总有一天会叛逆,会反抗,会逃离。
语言的暴力把妈妈和孩子拉得很远,让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妈妈的语言像一把刀,斩断了对孩子的情感和爱恋。
妈妈和孩子的交流要注意:
1. 态度平和而立场坚定,不能带着情绪沟通。
带着情绪沟通本身就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没有尊重,尊重本身应当是平等的,平静的,平和的。
妈妈如果能够平和的和孩子们交流,整个谈话的氛围和画面就会不一样。
妈妈和孩子的对话让我一个旁观者都紧张,更何况孩子呢?
温馨、平和的对话场景能解决很多育儿难题,爱孩子的情感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才能投入对话,投入情感,父母和孩子的对话才能同频共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少用否定句和反问句,多用疑问句征求意见。
否定句和反问句是亲人间交流的大忌。这样的句式配上冰冷的表情,会拉大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其实这位妈妈可以这样问:“妈妈要去开车,可是现在时间很紧了,妈妈想让你们吃了早餐再去上课,哥哥能帮妈妈一个忙吗?妈妈很需要你的帮助。”
妈妈这样说,相信哥哥会主动承担起领着妹妹去吃早餐这个任务,他也会因为能够帮助妈妈而感觉到自己很有价值,进而把照顾妹妹当做一件愉快的事。
3. 父母的语言要有根据,不能捕风捉影。
妈妈有些焦虑,可能哥哥平时顽皮,有时欺负妹妹。但妈妈如果有的时候捕
风捉影,会让孩子感觉委屈,不公平。这种感觉一旦在孩子内心蔓延,他会敏感、自暴自弃:“你不是冤枉我吗,你不是说我欺负妹妹吗?我就欺负给你看!”慢慢地孩子会印证你捕风捉影的事是真的。
孩子往往会变成父母口中描述的样子!请每一位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可怕的标签!让这些标签成为孩子一生走不出的魔咒!
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要引导他们向善、向美!慢慢他们就会成为你描述的美好的样子!让他们和这些美好水乳相融幸福一生!
妈妈看到哥哥揽起妹妹的肩膀,她如果这样说:“哥哥长大了,那么喜欢妹妹,怕妹妹乱跑,还能搂着妹妹,保护妹妹。有哥哥妈妈真放心!”
相信即使哥哥想趁妈妈不在偷偷打妹妹一下的念头,也会化解在妈妈充满爱和温暖和期待的话语里。
4. 父母的语言要多用我们,少用“你”;多想解决办法,少推卸责任。
父母和孩子交流尽量多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遇到问题,多想解决办法,
少推卸责任,孩子才能更信服。
孩子走路有些不规范,妈妈可以关心孩子,问:“哥哥走路用鞋子蹭地面,是鞋子不舒服吗?还是觉得这样做好玩?”
很明显孩子是无意识地恶作剧。妈妈给孩子找到了理由,起码证明妈妈是信任孩子的。孩子也许会说:“没什么,脚很舒服。”
妈妈可以找机会和他聊
问题一:如果长期这样走路会有什么结果?
先让孩子说,家长再和孩子充分交流。
预设:别人会以为你的脚有毛病,认为是有跛脚症;鞋子会坏的很快,妈妈就会多花钱买鞋子;对脚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现在正长身体,也许习惯成自然充分交流后,妈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我希望我的儿子将来高大挺拔,我们想什么办法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妈妈可以先亮明态度,妈妈愿和你一起努力。妈妈能做的是帮你买舒服的鞋子,你觉得妈妈还有什么能帮你做什么?你自己能做什么?”
预设:妈妈可以提醒我;妈妈要鼓励我;我自己走路注意;我练习走姿……
妈妈可以延伸,让孩子看看阅兵式上,战士们走路的姿态和艰苦的训练,告诉孩子,想解决问题就要克服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战胜它!
让孩子自信、快乐、有成就感地对待每一件需要解决的事,而不是在抱怨声中,反感地去做。
解决困难是快乐的,是经历痛苦、努力后的风雨彩虹。
父母的语言不需要抱怨。
父母的语言若是温暖的春风,定能带我们看到靓丽的春景;父母的语言若是凄苦的冷风,定能让我们经历严冬的冰冷。
愿每一个父母的语言都能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