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当有一腔弘道热情,一颗仁爱之心,才让为人师表,赢得学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所说,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张栾导演的《老师·好》中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便是对“四有”好老师的最佳诠释,在那个时代,毫无疑问,苗宛秋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而如今进入新时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电影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80年代的校园静谧而躁动,那个时代的气息浓郁而诱人,苗老师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型”班主任,有着师长们普遍有的“恨铁不成钢”的韧劲,有着“都是为了你好”的动机,有着“到时候你就会懂”的厚望,南宿一中1985级3班在他“苗霸天”的领导下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然而,苗老师却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最终赢得了学生的认可,那么苗老师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呢?
一、坚守理想见月明
当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拿着北大的通知书却无法入学,这成了他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于是,怀揣着培养人才的心和这份高傲,苗老师推着自行车来到南宿一中。正是这样辆自行车建立起了他与学生无法解开的纽带,学生与他叫板,将自行车的配件卸掉,将自行车高高挂起,可他依旧咬定青山不放松,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样的坚守,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终于,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高三的应考季节,孩子们对于先前的第二名耿耿于怀,争分夺秒自发排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拿回了艺术节第一名的奖杯。当问起学生的志愿和选择时,他劝安静不要上师范,要慎重考虑,安静问道,像您一样当老师不好吗?是啊,在苗老师眼里,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好的发展,能超越老师的孩子才是最棒的。正是缘于此,孩子们虽然没有成为他希望的样子,却过上了自己希望的生活。他帮孩子在最美好的岁月里找到了自我,找回了纯真的初心,那是一生是宝贵财富。
二、当仁不让勇不惧
《论语·卫灵公》有言:“当仁,不让于师。”常怀一颗仁爱之心,苗老师虽然严厉,却依然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学生在他的教诲下,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虽然自行车曾经被他们屡次“折磨”,可当它突然失踪时,孩子们仿佛丢了魂一般,纷纷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跑遍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终于替老师找回了自行车。虽然严格了三年,可在毕业前夕,他依旧邀请孩子们一起与他对酒当歌,畅聊人生理想,在岁月的云淡风轻中静美。怀抱一颗仁爱之心,但苗老师内心却依旧刚毅果敢,不忘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及时帮助学生找回自我。
苗老师一进班,就给孩子们一个下马威,看小说的,化妆的,带斧头的,在他容不得沙子的眼睛里,毫不留情,一个个都被“拿下”。为师者,不只是在孩子面前的这种勇毅,更有当仁不让的正义感。“虽千万人,吾往矣”,在洛小乙被冤枉放弃自己,重新进入混混的行列时,他只身来到餐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面对他们的恐吓和威胁不动声色,这才是大勇,可谓勇者不惧,终于,打动了学生,再一次重回校园。
然而,在今天的校园里,苗宛秋老师的有些教育思想是与时代相背的。一是缘于他的专制,他作为一班之掌权者,过于专制,缺乏民主意识和平等思想,总是高高在上,总觉得不能跟孩子讲道理,就得跟他们来硬的,这在当代是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的。二是缘于他的一言堂。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苗老师总是习惯于一言堂,而不是较多地去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动态。三是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处于那个时代,高考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大事,加之苗老师有过阴影,是可以理解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全国教育大会中多次提到要再次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老师·好》中的苗老师应当就是那个年代教师的典范,也是当今对教育精神的呼唤。正如习总书记说,“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立德树人强素养,成就学生完善我,这当是新时代教师的风采和追求。为师者,当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