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出于商业利益和维护成本的考虑,已有不少传统民居遭遇拆除改建或废弃的命运。然而,虽然很多古旧的民居达不到文物的等级标准,但却具有鲜明的风貌特征,传统的老房子其实就是城市历史最好的见证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救活老房子势在必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的老建筑、老民居逐渐被人们遗忘,用作居住的越来越少。一些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现状可能维持得较好,而另一些没有被纳入文保名单、本身又有一定特色、保留了历史生活气息的房子,现状普遍不容乐观。
中国旅游研究院管理学博士杨宏浩认为,“房子是需要人气支撑的。这些老房子如果不加利用,会慢慢破旧、衰败,有的甚至会被拆除。”杨宏浩说,“在尊重建筑原样的基础上,将老房子活化利用变成民宿或者画廊、咖啡馆之类的艺术空间,在保护中加以利用,又在利用中持续保护,是让老房子获得重生的机会。”
日前,《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商业设施等向社会开放。除了成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了鼓励老建筑活化利用的相关文件,随着国家对分享经济的认可、非标准化民宿市场的蓬勃发展,将老建筑活化利用做民宿,成为一些“小微创业者”争相经营的事业。
老房子转型面临重重挑战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不少投资者在古城里觅得商机,他们以古民居为载体,保留老房子的古朴与沧桑感,再注入新的活力,将其打造成为时下最受游人追捧的民宿。
然而,这样的民宿听上去很美,但在实际运营中,“房东们”也遇到了不少障碍。
虽然今年2月国家旅游局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到:“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但多地关于民宿业的配套政策尚属空白,一些地方还有着禁止“住宅改做商业用途”的相关规定,种种问题导致老房子民宿往往拿不到经营执照,没有正当“名分”。不久前,在老房子民宿里颇有名气的广州“江岭北1号”、“上海家人”因为证照不全被停业,也折射出创业者们面临的现实困境。
专家认为,一方面,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宅改做民宿容易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能够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这些民宿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经营执照,日常运营承担着较大风险。以“上海家人”的关停为例,尽管上海鼓励石库门、老洋房、旧式里弄、老厂房等各类老房子进行主题酒店、精品酒店、民宿、客栈等各类住宿方式的开发利用,但前提是要获得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许可,特别是涉及到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开发利用时,在装修改造方面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实际上对于民宿这一新事物,目前既无相关标准,也没有专门的营业证照。
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在资金扶持上,应该多偏向那些以文化经营为特色的古民居;在建筑的维护上,政府不应偏向于个别的名人故居或文物保护单位,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古民居,兼顾那些普通的传统住宅;此外,在古城公共配套设施方面,也要有所作为,诸如:拓宽下水道、增设垃圾桶、更新老化电线等。
留住了情怀 带来了收益
老房子民宿因为独具特色,相比其他房源更受游客喜爱。在北京、西安、苏州、杭州、广州等地都有不少这类民宿。
容驿民宿藏身于泉州古城,位于古榕巷15号,是一栋老宅子。去年,泉州女婿韩唯租下了这座民居,开起了艺廊画展和民宿。“这里地处古城核心区,距离西街不到100米。俯瞰四周,都是闽南红砖古厝。站在天台上,可将开元寺东西塔和5A级旅游景区清源山尽收眼底。”韩唯如是说。
与现代建筑相比,古民居带有特定的时代和地方元素,更适合个性化经营,让投资者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尽情融入个人的审美风格和创意理念,凸显独一无二的特点。
将老房子改造成民宿,不仅保留了城市底蕴,增加了旅游特色,更为很多从业者带来了颇高的经济收益。苏州某老房未改造前月租金约为2500元左右,日租金为83元,改造后日租金为500元,因地段好,每月出租率超过20天,纯收益在8000元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较低的拿房成本、待挖掘的老房源催生了不少以短租平台为生的小微创业者,他们一方面有着保护老房子的情怀,一方面也希望以此为生,开辟创业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