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同情和担心要适可而止
真正体谅别人,并不是积极主动地为对方做些什么,也不是为对方提心吊胆,更不是和对方形影不离。
从某种意义上说,担心是一种非常任性的“个人爱好”,因为自己想担心所以担心。一般,越是情绪不安的人,就越有过于担心他人的倾向,这是因为,他将不安的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转向了别人。
感悟:认知上更新后,落地日常生活,当他人对自己表示同情担心不安时,就不会再挫败着全盘接收。我知道那是对方的不安,和我无关。我得以抽身出来,而不是盲目地对号入座,自我打击。越练习越有清晰的觉知,不辩解,不愤怒,对自己和对方都是一种放过。
摘录:
如果父母不去表扬或批评孩子,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吵得不得了,可以用平等的立场去和他“谈判”。
“你这样吵闹,影响了我的工作,我很心烦。但是我心烦并不是因为讨厌你,而是因为我听到巨大的吵闹声,注意力就不能集中了。我也是人,也会感到心情不愉快。既然我们同住一屋,你我都不愿意使对方不高兴,如果你再继续吵闹下去,我就不得不采取措施了。你这样吵闹,我很难过。我或许要出去半天在外面工作。当然,可能的话,我还是愿意和你在一起,你能不能停止吵闹?”
这样,并非自上而下地强压,也不是自下而上地吹捧,而是仅仅将自己放在和孩子进行交涉的位置。
感悟:这套和娃交涉的话太赞了。
梳理下思路:行为对我的影响——真实表达我的心情——不是讨厌你,我还是很爱你——但我也是人,也会心情不愉快——我们都不想彼此不舒服——表明措施——征求孩子意见
保护了娃的自我价值感,培养了同理心,引导孩子做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重要的是,给孩子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妈妈!
妈妈不需要做超人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我想自己可以既柔软又坚强,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人生范本。我给不了孩子自己没有的,所以我从重新养育自己开始去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