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珍珠鸟》和《新型玻璃》两个课例,思考于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当堂小练笔给我们的启发。
文/刘嘉琪
在于老师的这两篇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五重教学法中的重迁移和重积累。积累语言,迁移运用,两两相结合。
一、七好珍珠,和谐共生
01.
《珍珠鸟》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传达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02.
课文首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为中心句,围绕“好”字进行七次朗读。在这七次朗读中,一方面指导朗读的细节,另一方面在朗读的过程逐渐深入“好”在哪里?为下文的小练笔做铺垫。
在学生深入理解“七好”,瞬间转换角色,如果我是珍珠鸟,我想对冯骥才说些什么?
在之前的“七好”中,好在哪里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我作为珍珠鸟想说些什么?孩子们可以直接“套用”七好的模板。
03.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如果“七好”是积累,那么小练笔就是应用。
于老师的重迁移,迁移的知识,是知识的互换与理解。这样逐渐的引导到小练笔当中,其实极大的缩减写作难题。孩子们往往对作为抓耳挠腮,其实一方面是没有积累,那么在运用时就不知如何下手,此时,在教授之前已经让孩子积累,那么再次运用书写的时候就降低难度。
04.
在朗读的时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写作的时候,巡视指导。单一的让学生写作,虽然讲的很明白,但是有些孩子还是难以入手,所以需要老师的指点,于老师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的巡视和指导,给予后进生引导,给予优秀孩子鼓励,正是这种来回的教室穿梭,让学生更有动力来完成这篇小练笔。
05.
孩子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对文章的复述,为什么能复述完整呢?就是刚开始读的好。通过孩子们的小练笔,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孩子的文章都是来源于课文文本,对文本进行了再次加工,这些加工,恰好印证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们已经把重难点理解透彻。
同时,当面点评,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小练笔精彩与遗憾处。
二、新型玻璃,我的自述
01.
《新型玻璃》也是一篇四年级的文章,这一篇文章是常识性内容,常识性的文章讲起来很枯燥也没有极简的学习方法,但是于老师以读代讲,自述特点和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02.
通过读课文的朗读与逐个朗读指导,在这种慢节奏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更易于记住。
在教学中,朗读、默读、指名读、纠错读,在读的过程中,采用边读边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进行理解词语和句子。
在35分钟的朗读过程中,孩子们已经深深牢记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
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孩子清晰的了解内容。
03.
了解课文内容,怎么牢记课文重难点内容呢?教师讲的的再多只是“被接受”,怎么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学生自己动手。就出现了自述这种方法。
通过学生的分组自述,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也发挥想象力,对语言进行加工与改造,形成一篇新的小练笔,这一篇篇小练笔,其实是对课文文本的理解与升华。依旧是迁移的运用,积累与运用。
04.
面批面评面改这种指导小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孩子举一反三。真正达到小练笔练习的作用。
三、活学活用,迁移运用
《珍珠鸟》的反写习作教学,这是于老师独创的内容。课文来源于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内容,在内容中拓展练习,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所以在小练笔这类习作练习,完全可以在课堂中逐渐加入,在日常中多积累,在习作课就容易运用。
以读促写、以读促讲、读写结合,这些都离不开朗读,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的重要性。在我的课堂中,更多的是“遗漏”朗读,反而是把那些知识点作为重点来讲,通过读于老师的课例,发现,哪有那么多的知识点呢?多读多思,在朗读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渗透知识点的讲解,完全可以不把知识点和朗读完全割裂,真正把他们融为一体是我下学期需要转化的一种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真正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灯,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爱意和希望,然后学生真正享受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