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如黄钟大吕,奏响了爱国与担当的激昂旋律,穿越历史的沧桑,至今仍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激荡,成为激励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
回溯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和生命诠释着这句诗的深刻内涵。在民族危亡之际,林则徐虎门销烟,以无畏的勇气直面列强的鸦片侵蚀,不顾个人荣辱得失,只为拯救国家于沉沦。他深知此举可能会触怒列强,给自己带来祸端,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祸福早已被他抛诸脑后。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战场。他们中有将军,有士兵,也有普通百姓。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赞歌。他们本可以选择逃避,在战火纷飞中寻求一丝安宁,但他们没有,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用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山河。
放眼当下,在和平年代,这句诗依然闪耀着光芒。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数医护人员逆行而上,奔赴抗疫一线。他们告别家人,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日夜奋战在救治患者的最前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只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扎根基层,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不辞辛劳,默默奉献。黄文秀,这位北师大硕士毕业的年轻干部,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然而,在一次暴雨中,她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幸因公殉职,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她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信念。在新时代,我们虽然不再面临战火纷飞的考验,但依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无论是科技创新的艰难突破,还是生态环保的严峻任务,都需要我们发扬担当精神,勇于迎难而上。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勤奋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指引,胸怀家国,担当作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