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打怪升级的经历,放在锅里,用血泪做燃料,慢慢熬煮,出来的汤醇厚有料,滋养后世二百年。——题记
陈丹青有句魔咒在耳边回响:“现在的年轻人很可怜,他们没有好的长辈。”忝列教师队伍若许年,深自惭愧,我不是好的师长。以最高标准衡量,上下五千年,能在这个序列里的,寥寥数人。曾国藩是其一,立德立言立功,功成百代,为师为父为兄,垂范万世。他是最好的儿孙,也是最好的师长,得益于卓越长辈,进而成为卓越长辈。在曾国藩身上能看到一切成事要素,所以,把他降龙伏虎、斩妖除魔的履历提炼出来,后来者亦步亦趋跟随偶像,继而成为偶像,这是成大事者必由之路。
一、乃祖异人也,教之以倔强
我不是宿命论者,但相信基因决定生命底色。曾父和善好礼,柔顺无刚,与人不冲突不争执,这也是曾国藩半生为官,一直宽仁待下、普惠亲族的性情来源。他成圣之路的杀伐决断,袭承自祖父“以懦弱无刚为大耻”的家训。曾家祖父,年轻时与纨绔子弟交,飞鹰走狗,游惰酣寝,虚掷光阴。三十五岁,立地顿悟,自己踏实农事,责令子弟静心功名,耕读传家。曾国藩在家信里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倔强”二字,贯穿曾国藩一生,与九弟信中历数人生五次“大耻”,次次锥心刺骨,次次打脱牙和血吞,但凭倔强之气,苦熬硬战。以第一耻“悬牌批责”为例,来看祖父的倔强家风对曾国藩的深远影响。乡试毕,国藩不仅榜上无名,且试卷被作为反面典型,公示乡里,批语为“文理欠通”。二十一岁,敏感好胜的年纪,自诩为读书士子,这番羞辱足以毁掉他未来一切可能性。曾国藩面对这些,羞愧难当之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自己关在书房,不涉俗事,二是分析前辈范文,寻找差距。一年苦熬苦学,来年拿下秀才,下一年拿下举人,科举之路顺遂通畅。后来官场军旅,苦难相逼,他都能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直至封侯拜相,都是祖父倔强气韵的不同呈现。
二、唐鉴良师,教之以大志
乡野做题家,借助考试技能,混迹京城,发现周围的人,读书海量,见识超拔,仪表不俗,顿时由沾沾自满到无地自容。而埋在骨子里的倔强,跳动在脉搏里的不流俗,在任何逆境、绝境都推动他改变。于是他遇到了如师如父的唐鉴,结识了亦师亦友的倭仁。“良师益友重重夹持,虽懦夫亦能立志”,曾国藩沉下心来,立志读书修身学做圣人。这段过程抽筋拔骨,打碎所有“睥睨自雄”,从头开始。曾国藩在日记中说:“大雨住蒋家。蒋颇有藏书。是日阅余所未见书,有《坚瓠集》《归震川古文》、钟伯严选《汉魏丛书》及诸种杂书。”京城举子常识书单,这位翰林公闻所未闻,在湖南只顾“应试教育”了,知识上缺漏太多,列日课十二条,规范心性,规划时间,发狠求变。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自己身上的“浮躁,傲慢,虚伪”等等劣根,以“刮骨疗毒”的方式,一点点剔除。这些改变的动因还是师友规劝和引领。
“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兴奋地这么说。他说:“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后人往往会惊讶,英才为何会扎堆儿闪耀一个时代的夜空?最合理的解释,他们都是彼此眼中“会跑的猪”,“见过猪跑”太重要,他们不仅自己跑,还会分享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弟子,造成一种竞相冲刺的局势。相反,又如他在家信谈及:“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庸鄙的同学和争做圣人的士大夫良友,两相比较,差距如天堑。曾国藩的可贵在于,他受益于前辈营造的勤学氛围,成就大功名后,把这个氛围又传递给后辈,出自他幕府的大才不可胜数。细读《曾国藩传记》,发现他们这一脉了不起的大儒,有个共同的秘密武器——日记。
三、修身秘法,日记不辍
别听姜文“正经人谁写日记”的说法,好多正经到震古烁今的大人物都记日记。上文提到的唐鉴、倭仁以日记修身,且传阅师友,曾国藩紧随其后且有所超越,后来的梁启超、蒋介石,近代的胡适、季羡林,以及过世不久的李敖,都有完整日记留存。
日记可祛伪。曾国藩把自己好色,好名,虚伪等等弱点全部写出来,犯一次痛骂一回,经常可见“真禽兽也”等咒语。中晚年的曾国藩稳重宽厚,和早年痛下修身大功有密切关系。
日记可保有恒。日记,日日记,一件事情天天做,对耐心和毅力都是极大的培养。天赋不够,寸累之功可保一流水平,时间的复利值不可估量。
日记可做反思。有错漏,有不足,是必然之事,如何改进就是效率问题了,第一次的经验可做第二次的基石,台阶更高,成事率更大。
成事多学曾国藩,以中人之质成不世之功,他的振奋人心处在于,让所有普通人看到了可能性,正如侯小强先生所说“人人可学曾国藩,人人可成大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