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四书五经中产业规模最大的我想应该非《周易》莫属。随便去观、寺、庙甚至与古迹略微相关的景点,都可以看到须发皆白的老者,或淡然端坐,或热情招徕,不过招牌都是“易”,曰不准不要钱。
《周易》到底是怎么一本奇书,能够穿越几千年仍魅力不减,法力无边?读完熊逸的解读,既茅塞顿开,又怅然若失。
先看正宗的周易算卦方法。大致来说,先想好要预测什么事,然后用五十根蓍草来做运算,大家找不到的话不妨就拿五十个围棋子或类似的东西就好,经过十八轮(女大十八变即来源于此)演算就可以算出一卦。算出一卦之后,再从本卦求出变卦(变卦即来源于此),对照《周易》里的卦爻辞就可以占卜吉凶了。
有两个条件确保了结果的正确。一是,预测的事情不能定量,必须定性,而且很粗略;二是预测结果模糊,卦辞佶屈聱牙令人费解,且没有明确时空范围。说白了,其实不可证伪。
另外,这个算法也经历了多次改变,流传至今的基本靠连蒙带骗,如朱熹复原的古法、京房的纳甲法等等。实际上,最初的易只是一个卦辞索引,没啥可操作性和内蕴,是后来儒家知识分子对它的内容作出了哲学化的发挥,如周而复始、量变引起质变等等。
这么追本溯源,却发现周易算卦如此不靠谱。为啥还能一直长兴不衰呢?原因在于有需求就有供给,它满足了人预测的需求。实际上,各个地方、文明都有自己的占卜方法,没有周易就是其他。
易学中的“善易者不卜”可能含义就是早已看透了它的本质与演变,那不用算了,因为不再依赖它提供的预测。
注: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