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棒棒可是一张国内的特色名片,虽然身处在重庆,却越来越难得遇到了。
那天突然遇到了一个“棒棒”,他们就是负责挑东西的民工,大都来自重庆周边广袤的农村,那一刹那“棒棒”记忆突然打开了。
小时候家里还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川渝是一家,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天已经黑了,奶奶就会在厨房里忙着做饭,我和弟弟就端着小板凳凑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了。
那时候有很多重庆制造的都市电视剧诸如《山城棒棒军》、《柯德平外传》等优秀作品。
其中《山城棒棒军》印象最为深刻,在2015年来到重庆后,总在重庆老街道寻找当时拍摄现场,希望能一探90年代的回忆。由于川渝本一家,电视剧里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演、言语特点都特别符合本地特色,加上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应该给大批80、90后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城棒棒军》大部分是川渝演员,可后来却有一个享誉国内的知名演员——赵亮,他后来参加演出了《康熙微服私访记》,在里面饰演了“三德子”一角,令他声名大噪。
总感觉90年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90年代香港有四大天王,宝岛台湾省有小虎队、周华健,内地有郑钧等大批明星各领风骚,那时候的影视剧作品也是欣欣向荣,有《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众多优秀作品。
西部本土的电视剧也不甘落后,大批优秀节目轮番上阵,如《山城棒棒军》还获得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侧面反映了方言电视剧从侧面突出重围,树立了自己的特色,给电视迷们留下深刻印象。
现在走在重庆街头,只能在特定的地方才能棒棒们的身影,他们大都四五十岁了,手里拿着一根棒棒,伫立在街头,有的是一个人在街头四处打探生意,有的干脆三五个人无聊就顺势坐在街上打牌娱乐。
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逐步发达,规范化、集约化的统一送货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了,中青年们已经加入到现代物流的旗帜下了,不再单兵作战了,以棒棒形式工作的民工越来越少了。
他们似乎已经被淡忘了。
直到那天。
那天我再次在街头看到的棒棒竟些吃惊,一个棒棒站立在街头上,穿着一身迷彩服,手持一根最典型的“棒棒”,头发微微有些凌乱,脸上看得出精神有些不好,眼神却在积极打探着生意。
我坐在公交车中,这一幕犹如电影场景一晃而过,却勾出了了我的思绪,我的童年。
“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小时候,我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长时间在外地沿海打工,我或许永远都无法明白,90年代的外地打工大军中的父母刚刚到大都市,是不是也同那个棒棒一样伫立在街头,一脸茫然地望着苍天的大楼,光顾四周举目无亲,内心是不是一样的惶恐呢?
我们的父辈正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大都只有小学初中学历,为了生计被迫离开家乡,参与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他们基本上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到进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中去,或者是去为沿海修建参天大楼——工地。
我的父亲年少学习建高楼,十几岁就跟着师父学习技能,恍恍惚惚三十年从水泥工转到了工厂操作工。
他们那一代人大部分依然是民工,小部分跟着时代踏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小有成就了。
父亲每每看着发达的同乡,却总是心有不服气。他总说,虽然我没有成功,但是当年我可是包过工程当过老板的,说这些话用以自我慰藉。
据说他们说父亲确实是短暂的当过所谓的“包工头”,确无管理才能,对于大小各个事情总是亲力亲为,不敢得罪人,无法笼络人心,最可笑的是拿到工程款了,父亲一把把钱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就分了,简直公正透明极了。
可是在别人心里确实毫无心机,毫无管理能力,最终他一辈子的老板梦破了,现在谈到这里他还是唏嘘不已,他一辈子做事兢兢业业,却始终功败垂成。
他正好验证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一句名言。
无情……
今天重庆的冬天格外的冷,加上今天又在下雨,希望70后们不再辛苦,祖国正在强盛,你们的未来可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