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贵在运用,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极力打造“学以致用”的课堂。在学习《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时,学生的表现比较精彩,课下布置写日记,天公作美,起了一场大雾,为学生的日记提供了素材,孩子们的日记写得可圈可点!
《雾在哪里》是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想象”,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因此,我围绕雾“淘气”“藏”来进行教学设计。抓住雾的“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边读,边想象,这样通过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最后在总结时我让学生边看板书,边用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了雾中、雾后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景象。
语文总目标对阅读的要求: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了拓展描写雾的名家名篇,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最后选定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中的片段,和中国作家老舍的《二马》中的两个片段。之所以选择这三段文字,第一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文中描写“雾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是如此可爱;而在狄更斯笔下“雾悄然独步上山,好象一个恶灵,寻找安息之处而不可得似的。”让人觉得可怕。第二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形容雾的颜色的词语不仅仅是“白茫茫”,还有“浅灰、深灰、灰黄、红黄”等等词语;突出雾的大还可以抓住在雾中行走的感觉“你走,雾也随着走。”“大汽车慢慢的一步一步的爬,只叫你听见喇叭的声儿;若是连喇叭也听不见了,你要害怕了:世界已经叫雾给闷死了吧!你觉出来你的左右前后似乎全有东西,只是你不敢放胆往左往右往前往后动一动。你前面的东西也许是个马,也许是个车,也许是棵树;除非你的手摸着它,你是不会知道的。”这样的整合阅读以课文内容为依托,既让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在品读中发现表达的奥秘,在发现中习得表达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在学生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雾,一场及时的大雾,更是为孩子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在孩子的眼中,雾有各种形象,是“仙子”,是“神秘的魔术师”,是“大怪物”,是“白胡子爷爷”……在孩子心中,有人喜欢雾,因为像在仙境中行走;有人不喜欢雾,因为寸步难行……
语文教学要学以致用,这样大千世界都会主动向你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