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字开始,我们就开始自己读书,读的书从幼儿画报到语文课本到小说再到自己爱好的各类书籍。我们读书,但我们却是简单地凭着自己认为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而这方法,很多时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那怎么读书才有效呢?
《这样读书就够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写的一本书。
下面我们依照黄金思维圈的思想从what、why、how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
一、what:
作者通过观察大部分成人因为没时间,看不懂,看不下去而不喜欢读书的事实出发,针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拆书这一个理念,拆书是指将书中核心知识拆为己用,可分为三个核心步骤,即RIA:
1.阅读R:指学习者阅读书本的核心知识。
2.引导促进I:拆书者对学习者提问点评。
3.拆为己用A:学习者在引导下对自己进行体验和反思。
二、why:
现在我们来看看拆书为什么对读书有用?它是怎么解决掉成人教育的三个问题。
(一)没有时间。职场人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没有时间学习跟读书。采用拆书法进行读书,每一次针对核心知识的拆书学习,需要5到20分钟,时间占用少。
(二)看不懂记不住。我们受传统教育的荼毒,总是认为书要读完,记住才是看完一本书。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的。读书不应该以书为主,而是以人为主。我们根本不是通过熟读一本书而成为人才的,我们是因为会解决问题而成为人才的。读书无法创造价值,理解跟记忆一样创造不了价值。而通过核心知识改变的行为才能创造价值。所以,看不懂,你直接跳过就行,把能看懂的知识用上就可以了。
(三)看不下去。太多人认为读书,就是要把一本书读完,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觉得这件事没有做完。所以,哪怕没有兴趣,他们还是会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最后一页出现,他们才兴高采烈地合上书籍,享受看完一本书的快感,至于懂不懂,会不会用,没人在乎。我们读书的初始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最后读书的目的却变成读完这本书。这听起来就像是这样一个笑话:别人托他把物品沿着赛道递给补给线的人员,结果这人一踏上赛道就非要跑到终点站去。对于致用类书籍,我们真的没必要读完。一本书里面有很多知识,我们应该取其一瓢解决本身问题,其他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不用读完。再说,读得越多并不一定用得越多。相反,只要你能用得上书中的一点知识,那这本书就已经值回书价了。所以,书看不下去就不要看了,会用其中一点知识就足够了。
三、how:
前面讲了拆书是什么,为什么拆书能解决成人教育问题,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怎么运用拆书来进行读书。
拆书是由阅读R,引导促进I,体验反思A三个步骤组成,其中R、A比较易懂,不用专门训练,我们来重点研究下怎么学习I。换句话说,怎样自己做自己的拆书家。
书中提到了三种方法,适合个人操作的只有一个,就是便签法,做法如下:
首先,购买三种颜色不同的便签。其次,确定你读的书籍是致用类书籍。再次,读到核心观点的时候,判断对我是否有用,有用的话细读。第四,拿出I便签,自己复述知识点或总结启发。第五,拿出A1 便签,把经历过的类似经历写下来。第六,设想未来怎么运用这个知识点,把具体方法写在A2上。第七,把这书该读的读完后,把便签贴在墙上提醒自己改变旧的行为,应用新的行为。
个人点评:
以前读书,读完一本常常有种空手出宝山的感觉,掌握拆书技能之后,我至少保证我能从宝山上挂点东西带走。
此外,在没有掌握拆书这个技能的时候,有时候看书,偶尔也会无意识地使用这个技巧,例如看到某一段话,心有所悟,若是之前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某件事我就能处理得更好了。而现在掌握这个技巧,就会从无意识使用,到有意识地问自己问题,进而刻意练习,这其实就是一种培养自己思考跟反省的方法。
拆书作为一个工具,自然有它的强大之处,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取核心知识并化为自己的能力。但如果仅是依赖拆书这个工具的话,我们的知识也很难独立成为一种体系。所以,不必夸大它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每一个知识工具的优劣。
此外,在开始拆书之前,为了保证我们即将学习的核心知识的正确性,我们应该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结论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从结论到依据合理吗?
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我们才开始拆书,而拆书,也是通过提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我要告诉朋友这个知识点讲了什么内容?
我有相关的经历吗?
我要如何有效应用它?
这个知识点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通过一系列地自问自答,对书本的知识进行筛选判断,进而吸收转为为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就叫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