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天
我其实非常后悔这个时候才读这本书,而不是在我2020年初去印度之前,如果在那之前读过这本书,真的到了印度的国土上,或许对这个神奇的国度会有更不一样更加客观的了解。
2020年初去印度,只记得落地机场4-5个小时才办完了手续,只记得因为疫情大家拼命地做着防护,戴了三个口罩,只记得和同事在酒店吃泡面,打了印度三轮车从车展会场大概1个多小时才回到酒店,最后记得因为疫情爆发担心回不了国最后落荒而逃回国,也因此隔离了15天才出门见家人和朋友。
一个不好的时机做了件大事最后却没发挥出大事该有的作用,只记得慌慌张张,只记得和同事一起嘻哈地嘲笑印度人对牛的信仰,嘲笑他们用牛尿和牛粪来治疗新冠。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崇拜牛的宗教背景。就像刘润说的,每一件事都有其背后的底层逻辑,而我一直处于的状态是看问题都停留在表面,在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的时候,凡是与自己三观相同的就好好读巩固自己的三观,凡是与自己三观不同便丢在一边不再看也不再思考。者其实是种逃避的表现,逃避困难,逃避不同,逃避有可能是事实的现实。
说回这本书《我在印度的701天》,一个高校中文老师阴差阳错机缘巧合错过了巴基斯坦来到了印度最高学府“印度理工学院”教中文。详细地描述了这701天他在印度的经历,包括初期的不适应,印度人的低效率和不靠谱,印度的环境、人文以及详细地介绍了印度的宗教背景。当然,老师也不放过游历印度的大好山河,每逢节假日就开始各种旅游,去参观各类风景名胜,感受各地不同的文化氛围,参观寺庙,充分体验印度的宗教文化。老师也积极地和印度人交朋友,参加印度人的婚礼,从和几个印度学生的深度交谈中去发掘印度青年受先进思想观念影响的同时又脱离不开印度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多数选择了妥协,比如种姓传统,低种姓的卑微,低种姓和高种姓之间甚至不能通婚的不能理解的传统。
但总有开明的印度人,开明的印度父母给子女尽可能放松的家庭教育氛围,幽默风趣,简单乐观,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活得轻松又优秀,轻松培养出了三个博士生。祖祖辈辈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总是巨大的。
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在不能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时候,书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最佳渠道,对于出身一般的人来讲,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书到用时方恨少,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过去的30多年过得太蠢,高中没有好好读书,大学时没有多读些书,工作的前十年没看几本书。现在的自己是过去自己的努力和读过书堆起来的,过去的不努力才会换得如今一般的自己,过去的努力和好学才能换得未来更好的自己,不心急,不骄躁,一步一步来,时间终究会给我们我们努力后想得到的答案,前提是你得努力,你得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