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帅哥美女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小书童的读书汇。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心理学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作者是心理学家, 丹尼尔,卡尼曼。
昨天我们说到了损失厌恶。每个人都讨厌损失,你捡到100元和丢掉100元,心里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设个赌局,猜硬币,如果是正面你赢110,背面你输掉100,这个赌局显然对你更有利,那么你会玩吗?实验证明,很多人都不愿意参与这个赌局,因为系统1的反应,让大多数人感到了损失厌恶,心理学家总结,收益差不多是损失的2倍的时候,才会平衡这种感觉。 换句话说,如果输一把100元,那么至少你得让他赢一把赚200元。他才会愿意跟你玩。
把损失厌恶以及以上的内容综合起来,我们就得到了前景理论,这个理论发现人们在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在面对“损失”时变得风险追求,也就是之前说的,想赌一把,看看有没有机会去减小损失,但实际上这可能让你的损失扩大,而面对“收益”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反而不愿意去赌,想坐收无风险收益。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
我们接下来看禀赋效应,也就是指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种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价,要比没有拥有这个物品的时候大大提高,这点投资者最了解了,当你买了一只股票,你就会看他哪都好,甚至容不下别人说他的不好。
作者举了个例子,比如你特别喜欢的一个明星开演唱会,票价是200元,但你太喜欢了,最后高价500元买了这张票,但随着时间的临近,这张票被炒到了3000元,此时你会卖掉吗,卖掉之后你就再也没有票了。很多人都不会卖掉,这就是禀赋效应,在你心里这张票的价值肯定比3000元更高。但如果相反,让你此时出3000元再买,你肯定也是不愿意的,因为在你心里,他的买价就是500元,只是卖出价要比3000元更高。
禀赋效应也可以解释穷人为什么伐开心,穷人生活在参照点以下,所以他们每天都在处于损失当中,他有限的钱,买了a就不能去买b,所以穷人总在做选择,总要压制自己的欲望,或者说他们只要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希望改变现状,比如不愿意跳槽,有机会也不愿意去争取,虽然也对发财有向往,但把希望都寄托在买彩票上,因为打心眼里,不想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环境,其实还是害怕损失,害怕连现在这样的生活也失去了。
如果你在一个好的行业里还好办,起码行业在成长,你不动也能跟着成长,但如果在一个夕阳行业里,就只能一点一点的跟随行业沉没。最后就如同温水里的青蛙,水开的时候,你想跳也跳不出来了。很多人中年危机,都是因为这个。不是中间没机会,而是因为不想冒风险,所以才置身于最大的风险当中。
有个调查很有意思,一个地方的经济不景气,老板要给员工降薪20%,原来赚1万,现在只给他8000,于是引发了舆论的讨伐。说这个很不公平,但后来这个员工离职了,老板雇佣了个新员工,给他8000块,还干这些工作,舆论却觉得这个很公平,完全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所以这也是损失厌恶的一种表现,大家对降薪很反感,根本不顾及,一旦老板挺不住,公司倒闭了,大家的损失反而更大。
有一个选择题,A选项是你有1%的机会,赢得千万元的奖励,而B选项是你有99%的机会赢得千万元奖励,同样都是明天开奖。很多人对于A很有期待,但并不会焦虑,而对于B则会整晚焦虑的难以入睡,因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几乎唾手可得,但却有了这么一丝风险。这让你相当的难受。
总结一下,心理学家基于这些理论,把决策分为了四种,第一种叫做较大可能性确定性效应的所得,也就是你有95%的可能性赢得1000万,这时候你会选择规避风险,哪怕预期值明显高于稳定所得,你也会选择更稳妥的方式。比如股票常年收益率是10%, 而另一款固收类产品能到9%,你肯定愿意去买固收类的。
第二种是较大可能性确定效应的损失,比如说你有95%的可能性会赔掉10万,这时候你会选择冒险,你总在想,万一我要赌赢了,这个钱就不用赔掉了。在赌场里,输了钱想翻盘的都是这个心理。
第三种叫做较小可能性效应所得,也就是1%你能获得1000万,这时候你倾向于冒险,比如买彩票的,都是这个心理。输掉两块钱也无所谓。
第四种较小可能性损失,1%的可能,你损失掉10万。这时候你会选择风险规避。接受小的损失,获取安全的更大的概率,就是上面杀虫剂的例子,你宁可多花点钱,图一个安心。而买保险,也是属于这一类。
了解人性,了解人的心里,对你的工作决策都是很有用的,明天来讲讲 峰终定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