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因为这几件事,我的心有点乱了。
第一件事,先说说《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是我前段时间唯一的休闲时间了,可是看完了,感觉心里没着没落的,有些失落。一方面想着再来看一遍,一方面又想着下来看点什么呢?
就像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人读完金庸先生的小说,非常失落。都看完了,以后看啥呢?感觉再看不到这么精彩的书了。
该怎么办呢?我决定后面要再看一遍,细细地看一遍,捋一下故事情节,查一下历史人物。在第一遍看的时候很多人物让我感动,他们的抉择,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看电视的时候就会感觉,历史上的人物,他们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是这样有血有肉的人,让我们有现在的生活,要懂得感恩。
第二件事,一次受挫的读后感书写。
首先是,我并没有搞清楚读后感、书评。现在经过小伙伴的提醒,我知道了:
读后感主要是针对阅读完这本书以后自己的感慨、感悟,然后形成笔记以文章的形式发表。就是读书分享了。
书评,主要是评价一本书,而不是你的感悟。阅读完一本书以后,这本书好还是不好,评价出来。这本书,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读后感和书评评价的点事不同的,一个是自己的感悟,一个是评价书籍。
而且友友还给出了很贴心的建议:①如果自己觉得写得不好,可以把自己觉得写的不好的地方细化出来。比如,某个地方觉得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好,就是细化出来,越细越好。②写文章前写个大纲,比如读后感,哪几个点最触动你,记下来,为什么触动你,结合生活写下来。这样就会让人看着更清晰明了。③如果只想分享一本书,推荐一本书,那就把这本书简要介绍一下,书名、作者、作者简介、推荐理由、摘抄金句或者段落,让人觉得这本书真好,我也想看的感觉。
自我反思,为什么我的不够理想?
一是因为我的阅读没有消化好,后面我要老老实实再精读一遍,先写一遍精读笔记。随时写下感悟。之后,按照友友给我的建议,我再写一遍读后感或者书评。
二是很多语言文字都是直接从书中摘录出来的,尤其是一些概括性的语言。我发现自己的概括和总体的把握有待加强。
三是知识迁移的部分做得不好,生活中的例子代入很少,导致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读者或听众会缺少共鸣感。
四是对自己的实际帮助的部分也没有写出来,我是如何把它在生活中运用的,自己实践的不够多,还处于空想的阶段,自我感动的阶段。这也是我读书的一大弊病,感觉作者说得对,然后可能会有点改变,然后就又给忘了。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如果我真的能把这本书践行,运用到生活中,并且产生了结果,我可以说这本书是真得值得推荐。否则,只是泛泛而谈而已。这样的读书无用,或许我们可以说它会潜移默化地让你发生改变,但我觉得生命有限,明天和意外没准哪个先来,与其去期待虚无缥缈的明天,不如在今天好好践行,让知识真正发挥它的效用。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是读书最大的目的。
第三件事,转简书。
自从我决定有计划逛简书之后,每天几乎把所有的碎片化时间都用在上面了。造成的后果就是,我感觉每天光刷手机了。可能每天在上面花费的时间有两三个小时之多了,而且时刻都在看“消息”。这一点让我感觉不妙。所有的注意力都花费在这个上面,我确实积累了一些观点和素材,更收获了简友的鼓励,但是生活失去了重心的感觉,整天都是急匆匆的,心有戚戚焉。这样不好。
怎么办呢?我决定逛简书每天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另外,要有时间限制。不要一有时间就转,每天半个小时上限,每天晚上完成当天的所有输出任务之后再去处理各种消息。
第三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我把阅读推后了,结果,阅读和输出竟然没有时间了,这不是本末倒置了。那可不行。
人都有惰性,面对抉择,难免就会选择容易做的事情先做。结果,重要紧急的事情就被拖延了。我的毛病就是这,我要想办法解决。怎么办呢?不能刚找到组织就拖后腿了,我必须抗住。
首先,有时间就要阅读,如果读不进去,那就有声阅读。不管读了多少,就是先每天要有进展。哪一天有大块时间就多读一些。不能因为某一天时间紧就把阅读落下了,其实,没有一个小时或者半小时,哪怕是十五分钟也要阅读。
其次,可以试试友友给推荐的卡片笔记法来写读书笔记。我还可以在小花生上面记录我每天的阅读进度或者电子版感悟。
最后一件事就是这几件事没缕清楚,自己脑子给搞乱了,现在梳理清楚,开始读书了。
P.S.以后可以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写完文章统计字数,标在文章后面。
爱护好自己的腰椎和颈椎,写一写,歇一歇,多做“凤”字操。(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