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康德有个作息时间表,传说小镇上的人都以他出现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来对表,这就是著名的“康德钟”。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一辈子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对时间的敏感度已经达到了钟表的精度。
我们很熟悉的查理.芒格,无论会见什么样的客人,总是在固定的时间读完当天的报纸,了解当天的新闻,即使是客人早到。
与这些伟大的人物,比较是谈不上的。可是他们身上的优秀做法,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拿写作这件事来说,一开始听李笑来老师的写作课,觉得精力满满的,要收集素材,要每天都写一点点。他说自己每天坚持写3000字,可是在原来的新生大学开写作课时,需要提交两篇自己的原创文章,就这点,我硬是纠结了快一个月的时间。后来加入007写作社群,频率变为一个周一篇,想这也太容易了,看完自己的作业提交统计情况,三分之一的作业是提交日前一天或者是当天提交的。曾经,学习别人搞日更,想每天不就是搞个一两个小时,将一天的学习,做个简单的总结,也能搞个千把字吧,连着写了一个周的时间,还是被自己打败了。
这么小的一个事情,干嘛就真办不了呢?
我觉得就是两个词可以总结:
贪欲,懒惰
本来写作这件事情,一开始就是没有指向性的,为什么写?发心是看到很多人靠写作赚钱了,还出名了,就心动了。觉得凭自己的努力,写个几年的时间,也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写手,写点鸡汤文,搞个公众号,聚集一帮粉丝之后,卖货,广告,都是赚钱的门道。此为一贪。
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真正有写作习惯的人凤毛麟角,扳着手指头就可以数过来,如果我是其中一员,我就是比别人先行的人,我的竞争力就会更强。此为二贪。
写作必然要读书进行输入,要订阅更高质量的内容去学习,这个天然就可以将我与其他人区隔开,写作可以成为自己不做很多事情的借口,如此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说“我是在写东西”。此为二贪。
要一条条往下说,应该还可以理出很多来。这与吴伯凡老师说的“认知阑尾”,非常符合。就是那些不自知、无用、自带、不知道其存在的可能有害的习惯。
懒惰是导致拖延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提交作业一定是要到最后时刻,每天读的东西,很少去思考对自己的知识积累有什么用,应该如何分类自己的所学,只是不断的做输入,并没有进行整理,最终的结果是数据的积累始终只是一堆数据,都是一堆不确定的东西,要在这样一堆不确定的东西中,在需要的时候找出可用的东西来,那真如大海捞针。因为大脑的搜索算法并不是像百度、谷歌这样的算法,我们还是习惯于建立索引,给自己一个地图会找的更快。
懒于与他人分享,是懒的第二个表现,因为向别人分享的第一驱动力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演讲在人前炫耀,出发点就错了。
贪欲和懒惰,是需要根除的认知阑尾。而产生这两个本能反应的,是自己的无方向性、无指向性,只沉湎与低水平重复。
改,切除这个认知阑尾。
每天写作30分,是在郑成文的press.one订阅号读到的,我想先从这里开始坚持,每天记录一些小的思考。把这个时间固定下来,向伟人学习。
今天的30分写作,时间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