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什么是“芙蓉”?贾雨村说漏嘴的《红楼梦》朝代

【红楼日月:外篇】

黛玉为什么是“芙蓉”?

中国有个人,至今中国人都服他才高八斗,这个才高八斗的人写的诗,以前的秀才都知道:

朱华冒绿池

“朱华”是什么?芙蓉!

黛玉的芙蓉是:朱华!

书中把黛玉比昭君:王明君。“明君”是什么意思?识字的人都知道。

这个“朱华”的“明君”,最后“玉带林中挂”了。

——还看不出来的,不是文盲,就是史盲。

(或许人家从不觉得自己盲,那就把“盲”字去掉,才好呢!)


林黛玉


那薛宝钗呢?

薛家为什么是“姨”?“”加个旁,变身女人,来到假府,住在“东北”,从梨香院搬出后仍在东北

写宝钗的蘅芜院,一连四个“清”字:凉、瓦、厦、雅。

宝玉给蘅芜院的题诗:

蘅芷

蘅芜净苑

蘅芜院的“蘅芜”两字后是什么?满清

脂批还特意提醒第三字助字妙!说《红楼梦》这本书“善炼字”。

薛家出场的回目,是葫芦僧、葫芦案,这帮胡虏、光头,抢人、打死人,不就是清兵入塞的“胡虏”案吗?

——越说越生气!

薛宝钗的特征是什么?

黛玉一直跟宝玉吃醋,提醒读者这个:

在皇太极改名“清”之前,这个东北胡虏国名,正是“”!还不明显吗?

看茗烟怎么骂姓金的!更不用说耶律、匈奴被骂:野驴子!

——满清包衣写书明着骂东北的耶律、北方的匈奴?还明说“作践他们”?还把自己的真姓名号写在本书来历中?作者自己不想活,还等着被灭族!——还考证?还能立派

薛宝钗作诗出题:每人四诗四词,咏“太极”图。要不是故意给读者揭露老八皇太极,哪个正常人用四诗四词咏“太极”图?

薛宝钗占花名的“牡丹”呢?

艳贯群芳、群芳之贯:为什么两次把“冠”错写为“贯”?你去查下字典“贯”是什么意思。

给读者指出:籍贯,牡丹。表面看是牡丹花,第二牍隐写则指出了籍贯:牡丹江。建州女真的发源地,正是牡丹江流域。

“任是无情也动人”,则直接“解语”谜底了:上句是“若教解语应 倾国”,读者若要“解语”,应该是什么?大声念出来:

qīng国!

清国!

《红楼梦》这本书出现的第一个人名是谁?甄士隐!就是用谐音,“真事隐”,识字的都知道啥意思。除了红学会的会长!会长发言让大家看正面的美女、表面的甄士隐,而不是什么第二牍、真事隐。——书中也写了这种只照正面看的“精”英:贾瑞。真人嘱咐贾瑞看哪面?

所以薛宝钗拥有的特点:金、清、满、夷、东北、胡虏,足够指明此人身份了。


薛宝钗


这些是明确证据吗?会不会只是巧合呢?当巧合多到几百个(我的红楼专栏解读的证据,少说也有几百个吧,有兴趣自己去看),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这么多巧合,有没有可能是红楼作者有意设计的?

因为在满清文字狱下,再明确的证据,也要隔着一层窗户纸,才能存活下来。但对明眼人,这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不能隐到让人看不透的程度,那书就白写了。

我们举个例子:

薛宝钗:山中高士晶莹

林黛玉:世外仙姝寂寞

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嘛,两个美女。

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看:

这两句是从明初高启的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化来的。

读《红楼梦》不懂诗、不懂典故的,我们直接把这些人过滤掉,显然这本书也不是给这些人看的。

那么看典故出处:

这个山中高士的雪,隐了“”;

这个世外仙姝林下美人前,隐了“月明”。

月明”的对偶字,正是“雪满”。

”对“”,在书中真事隐了。这也是书中引用此典故的原因(我们不会无缘无故乱写文章。作者用一个典故,必有用意)。

黛玉为什么姓林?

宝钗为什么姓薛?

因为“雪满”,因为林下美人的“月明”。

书中第一第二女主角的姓,出自这个典故,可见此典故在《红楼梦》中的重要程度!不容忽视。

可惜,没几个人问黛玉为什么姓林,宝钗为什么姓薛,却有功夫考证作者姓曹,还是孙子。


明末的贾雨村?还是清朝的贾雨村?


再看,“假语村言敷衍故事”的贾雨村说:

前代”的唐明皇、宋徽宗,说到柳永、秦观。

——到宋代。

近日”的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

唐伯虎、祝枝山都死于嘉靖朝。

倪云林比朱元璋还大二十多岁,是朱元璋的叔叔辈人物。

好了,我们看一本书或一个戏,不知书中或戏中故事的朝代,但书中、戏中一个角色说:

“前代”到宋代;

“近日”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嘉靖帝……

您自己判断,戏中演的是明代的“末世”?还是清代的“末世”?

我们拿两个朝代验证一下:

清代的贾雨村,先说“前代”人物,到柳永、秦观;又说:“近日”的明太祖、嘉靖帝。合适吗?在清朝说到明太祖、倪云林,不应该是“前代”吗?

明末的贾雨村(此人出场,就写了“末世”),说“前代”人物,到宋代;说“近日”的明太祖、嘉靖帝,才合适,是当代嘛。

所以书中不敢明写朝代,但此处贾雨村明显在给读者交待当时所处的朝代。

用清代验证,通不过。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只能是明末,不是康雍乾那个“末世”

您说我这是考证,还是索隐?

初级读者总是觉得:人家明明写的是美女,什么脑子能看成是君王?

先看,什么脑子能把美人写成君王?

对曹植的八斗,如果有人不服,那恐怕只有屈原。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离骚》:

恐美人之迟暮

哀众芳之芜秽

美人,就是君王。

兰蕙,正是忠臣。

看第一牍,是滋兰树蕙,约会美女。在第二牍,却写的是君王、忠臣

红楼作者作为一个文人、骚客,用屈原、《离骚》的方法写作,很难理解吗?

至于我们这些四万万、14亿加起来没一斗的看客,要怀疑也先怀疑自己脑子够不够使,而不是先怀疑那八斗、一斗的。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