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学校三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被排在了周二的第三节课,所以从上周起,我就开始了我的试讲和磨课。经过和同组老师打听,得知她们三年级下期上研究课都是选的《影子的秘密》这一课,因此我也决定上这一课,同时找其他老师要到了当时上课的教具和课件。
这一课在书上只有两页内容,我当时以为很简单,但开始试讲之后,我发现并不容易。这个磨课的过程还是比较艰难,加上当时那周本来就只有四天,所以时间很紧,算上本周一,我三天试讲了5次,试讲过程中教学流程总体没问题,但学生呈现的效果始终不好。教案和课件是改了又改,讲得我都快崩溃了,焦虑症都快犯了。为了在开放日那天有一个好结果,我还是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的,我不得不牺牲一些下班后安排好的其他活动时间,睡眠质量也受到了影响(从试讲开始的那天起就没睡好过,经常半夜三四点就醒了),白头发也多了好几根(才二十几岁就总长白头发真的不正常,很多都跟焦虑有关)。终于,在开放日那天,总体呈现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参与实验很积极,展示的效果也很好。下面我说一说试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对应的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
1、开头选择用手影视频引入很好,但看完后请了太多学生说看到了什么,导致在聚焦环节就花费了较长的时间。
2、产生影子实验开始前,有一个问题是“不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第一次试讲时由于没有任何提示,学生根本无从作答。
3、学生解释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时总是说不清楚,根本不会用科学词汇。对“屏”这个概念的理解更是存在困难。
4、这一课和上一课主题词都是影子,但在引入的时候两课内容衔接不太好。此外,教学中各环节的过度语有些复杂和啰嗦。
5、进行第二个活动——让影子发生变化的时候,学生的记录存在很大的困难,画得乱七八糟,展示汇报时不会描述,半天说不清楚,黑板贴图也存在问题。甚至整个活动的进行时间都不够。
6、影子总的来说包含“大小、方向、长短、形状”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学生找不全。
7、板书始终不能与教学环节同步,贴图的任务主要是我在进行,学生参与度较低。
改进措施:
1、本课的重点其实就两个——一是影子的产生,二是影子的变化。因此重点一定要放在探索环节,一堂课的时间还是较紧,所以我作为教师,话就一定要少而精,不能啰嗦,过渡语要简短明了。在聚焦环节,放完手影视频之后,就直接引出问题: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然后引出课题。后面的环节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2、大自然中的影子光源是太阳,要想知道材料模拟的事物,就需要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进行对比。因此,在探索环节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就和上一课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了。接着出示材料和一张“小朋友站在太阳底下”的图片,让学生回答材料模拟了图中的什么。学生一看就知道了,在这里我就直接引出科学词汇“光源”和“遮挡物”,这样学生后面回答影子产生的条件时,至少能说出这两个词,就不会张口乱说。
3、板书一定要跟教学环节同步。如当我提问“你认为要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时”,就应该及时板书“产生影子的条件”这几个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对应内容,而不是等到说完了之后,否则又会浪费很多时间。
4、学生实验过后,多数认为产生影子就只需要光源和遮挡物,无法说出“屏”。我选择这样演示:将手电筒对着物体朝教室后方照射,让学生向后看,学生显然看不到影子,接着改为对着前黑板照射,学生看到了影子。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产生影子还需要什么条件。如果学生还是不会说,就直接讲解:刚才大家看到影子在黑板上出现了,实验时影子在桌面上出现了,黑板和桌面就是一个接收影子的平面,在科学上把它叫做“屏”。
5、本课实验记录是一个难点,所以分组实验的时候教师的巡视指导提醒就很重要。在我要正式上课的那个班,我提前一天到教室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规定好一组四个人每个人分别做什么——一人担任组长,实验时注意控制本组音量,展示时用材料在投影仪下演示并描述;一人担任记录员,完成记录单的记录,汇报时展示记录单;剩下的两人待组长描述完之后在黑板上贴出对应内容。分组实验时,我至少要巡视、指导清楚三个组,跟组长说清楚怎么演示,怎么描述,同时规范记录员的记录结果。这样小组展示时就不会说得乱七八糟。到后面展示的时候,贴图的任务一定要交给学生,如果学生贴错了,我再自己去帮着纠正。总之一定要让学生有事情可做,发挥主体性。
6、如果影子的变化学生某一方面找不到,就由我直接演示,让学生说我用了什么方法让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体而言,学生基本上能找出至少三个变化)
7、学生如果描述过程中用词不当,我就直接纠正他的描述。如改变影子的长短时,学生可能会说成是改变手电筒的位置,这时我就直接纠正:这是通过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来改变影子的长短。总之,如果学生不会用科学词汇,教师可以应及时请其他学生纠正或者自己亲自纠正,直截了当一点。
总之,公开课的呈现效果总体还是比较好的,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心里的一块石头才总算落了地,这一个多星期的苦也算没白吃。通过这一次磨课,我也意识到备课的时候要做好预设,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应对措施。在教学中要随机应变,避免“不知所措”的情况出现,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