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知道在这个时候去谈摩拜,似乎已经追不上前几天的热度了;但作为一个摩拜用户,我在使用过这部单车以后,确实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而这些,或许是他们公关稿里不希望提及的。
一、抛开模式,先说单车
不管你的APP使用体验有多好,或者你的盈利模式对投资人而言有多清晰,用户的产品体验,最终还是要回到单车上来。对于摩拜定制的这辆车,大家在新闻里已经了解了不少,就不多介绍了,但是有几处硬伤,估计随便一个人,只要一上车就能感觉到。
1.实心轮胎和没有减震,让你体验震荡的酸爽。
实心轮胎恐怕是摩拜单车一个很明显的卖点,但是对于一个11岁就开始骑车上学的人而言,这完全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最早(最原始)的轮胎就是实心轮胎,因此完全算不上创新。实心轮胎之所以在自行车上被淘汰,是有道理的。当你在颠簸路段行驶,你会明显感觉到实心轮胎在减震上的劣势:坑洼道路、步行道、减速带,这一路走下来,你的小手腕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酸爽。摩拜的创始人显然对国内道路现状的考虑太理想化了,以为国内的公路,都像高速公路一样规格吧。对了,摩拜还没有减震哦,这样的搭配,简直让屁股和手腕经历一次震动按摩。
2.无法变速和座椅调节,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骑之前我就听朋友说过,摩拜骑着很重,但没想到那么重。那天我穿了一条比较窄的裤子,20分钟骑下来,感觉比平时跑5km还要累,丢掉车子以后,我就想着以后估计再也不会骑了。今天换了条裤子,感觉虽然好很多,但是在直道想加速的时候,还要用那么大劲儿,确实让我感觉不太尽兴。我可以理解创业者在考虑成本时的做法,变速器的造价确实不菲,但对于女性用户而言,这么重的车估计不太友好吧。
3.配件,配件,一个比较肥美的鸡肋
车篮、后座、挡泥板……当我的关注点从主观体验,转移到单车的细节,才发现我竟然和马特·达蒙一样,坐上了极简的交通工具。我还是能理解创业者在考虑成本上的难处,但作为一个用户,有些配件虽然没啥用,但有些配件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车篮,在初体验中,我差点因为车篮造成财产损失。因为没带背包,手机和钱包只能放在裤兜里,但在骑车过程中,手机一点一点被挤了出来,还好我及时发现,不然为了写这个报告,我还要丢一个手机。所以,车篮其实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还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配件。
(补充一点,刚才出去游泳的路上,围着mobike转了一圈,发现人家有反光板,对于这个失误我表示道歉,但其他观点仍坚持不变。)
二、不免烂俗地替他们的模式操点心
作为一个在杭州生活了四年的人,我深深感受到公交自行车带给城市的便利。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政府为公交自行车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记得四年前我还把杭州公交自行车作为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选题去讨论,当时虽然没有结果,但我觉得现在拿出来依然有参考意义。不过,我还是不想去空谈模式,而是希望去讨论一些实际问题。
1.想得却不可得,无用却堆成河?
我还记得在杭州早上的写字楼下,骑着公交自行车的上班族们,焦急地找空桩子停车,而小区楼下缺没有一辆车可以用。尽管摩拜提出了“无桩”的概念,但依然无法解决同一时间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早上大家从家门、地铁口,到上班的写字楼,这段时间的需求非常旺盛,但自行车的供应却是优先的,如何解决这一时段自行车流转问题,将会是摩拜在市场扩张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自行车流转上,我见过杭州的大车整箱整箱拉自行车来回运输,在财政支持下,这不算个问题,但如果换做摩拜,这样的成本,他们能支撑起来吗?
2.维修成本,这不是一个轮子能解决的。
虽然换了号称“四年不充气”的实心轮胎,但自行车的维修保养依然是个不小的问题。尽管大家都有讨论,但我还想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一下:有桩自行车可以解决集中管理、检查,但无桩自行车,你怎么知道它坏了,而每一辆单独回收,成本控制很难吧?
就在我写文的时候,听朋友说摩拜已经推出了第二代,虽然我没见到真车,但这种快速迭代的做法确实值得称赞。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总要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尽管我这次体验谈的更多的是问题,但我对摩拜的发展更多的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