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鄌郚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善良。老百姓大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实施,老乡们腰包鼓起来了,真正走向了小康之路。
民以食为天。家乡有很多的地方美食,煎饼、馒头、各种各样的饼、各种各样的火烧、面条、水饺等等。
我尤其爱吃家乡的饼,今天别的先不讲,就拉拉我家乡的饼——鄌郚饼。
70年代中期,我还是个小孩子。那时候家里很穷,小麦面粉是稀有的食物。家里大多时候吃的是地瓜面窝窝头,玉米面窝窝头,好一点的是煎饼。有时候娘放上少许白面掺了玉米面或者地瓜面烙饼吃,那样的饼是又厚又不成型。烙熟了,一张饼也就成了大小不等的好几块,热乎乎的散发着香气。我和哥哥只尝几小块,便自觉地吃娘上锅馏的黑黑的窝头,那饼大多留给生病的父亲吃。娘一边烙饼一边抹泪说:“你俩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如今忆起那个情景,心里还是酸酸的。
时光流转,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能吃上白面饼了,娘就烙单层的纯白面饼。刚烙好的饼卷上大葱抹上大酱吃着那个香啊。娘说:“早先有个给人家干活的人长得人高马大的,能吃又能干,一顿饭吃了人家一柱饼(就是擀面杖竖起来那么高)。
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就有了中间抹了油的双层饼,三层饼,千层饼,我便在娘的教导下掌握了这些饼的制作技艺。娘总是夸我心灵手巧,学的快领悟的也快,都超过了她的水平。许是娘鼓励我多干活,也或许娘说的是真的吧,大娘婶子偶尔也会夸我。
别看小小的面饼,制作起来也是大有学问的。温水加少许食盐和面,和的面团稍微软和一些,再加水用拳头揣面,直到揣至面不沾盆不沾手,面团也就和好了。饧发半个多小时就可以擀饼了。这时候把鏊子烧热。常言说:“烧锅烧底,烧鏊烧腿。”鏊子要烧匀称的火,太热了会烀饼,太凉了饼就会发干,掌握好火候很重要。把面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揉成一个个圆型饧着,这样擀起来就会好擀一些。原先的大豆油烙饼真的是最香的,现在的豆油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了。如今用色拉油,花生油,玉米油,都是可以的。把面剂子用擀面杖擀成两个巴掌大的圆圈圈,用汤匙舀油把其中一个面剂子上涂抹均匀。然后按压上另一个面剂子,开始擀饼。两手轻压面剂两边,顺时针擀制,一定不要按压中间,中间自然而然就擀薄了,擀好面饼。放到温度适宜的鏊子上烙就是了。饼擀的好,火候掌握的好,鏊子上的饼就会鼓起大泡,用擀面杖轻轻按压,大泡越鼓越大,两面都起了小花,即可也就熟了,拿在手里趁热一抖擞就成两片。饼卷土豆丝,加上花生碎,芝麻盐,吃起来唇齿留香;夹了生菜卷上猪头肉就着几根辣疙瘩条咸菜,也是上好的美食。老公有时候爱用水泡饼吃,那样口味就会差很多,我就会说:”你吃瞎了我擀的饼。”
有时候做三层饼,做法跟双层饼基本一样。就是用三个面剂子擀饼,中间的面剂子稍微小一点,也是均匀抹油擀制。这个手艺也是熟能生巧,擀的久了,自会掌握诀窍。烙好的饼一抖擞三片,特别是中间的那层,如果是擀好了的,透明爽爽的,薄如蝉翼,油光发亮。放到刊物上看文章,字迹清清楚楚的,吃起来柔软也格外香。
娘常常会说:“这个面饼不仅仅是好吃,吃了它人就会长长劲,干活格外耐饥。”我家乡人大多都爱吃这饼,身体倍棒。
有时候干活回到家里,感觉很疲乏,擀双层饼太费劲,就和面烙两个葱油饼。先擀厚一点的饼胚,均匀涂抹上油,加上葱花,撒上盐,卷起来继续擀制,擀好的饼放烧好的鏊子上很快就烙好了。用刀切成扇形的小块,都不用炒菜,吃起来也是酥香可口,超满足味蕾。有时候提前用酵母发了面,做发面的千层葱油饼,也是很好的美食。
如今社会发展了,什么都机械化了。电鏊子,液化气鏊子等等,烙饼技术也是千变万化。人大多不用再揣面了,用一半热水烫面,一半凉水和面,掺和了擀饼。这样吃起来就会好咬一些。有人和面时就淋上少许油,这样烙好的饼油光发亮,卖相就好看很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擀饼已经成为了城里人的一种商业模式,很多人开起了饼店。什么鸡蛋灌饼,酱香饼,双层饼,三页饼,千层饼等等。式样种类千变万化,各有千秋。家乡的饼,让鄌郚人吃出了人间美味,开始走向四面八方。
圆圆的饼,演绎着鄌郚人世世代代团团圆圆的幸福生活。祈愿我家乡的饼走进千家万户,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