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大到职业方向、人生伴侣的抉择,小到每日三餐吃什么、出门穿哪件衣服。陈海贤博士在《走出黑森林》第一章中提出的“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一观点,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对选择这一行为认知的混沌地带,引发了我诸多思考。
初看这句话,觉得有些矛盾,不做选择为何也算一种选择呢?深入思考后才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甚至多难的困境,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我们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挣扎,害怕一旦做出选择,就会失去其他可能性,承担选择错误带来的后果。于是,很多人会在犹豫中停滞不前,采取拖延战术,美其名曰“再考虑考虑”,实则是在逃避选择。殊不知,这种逃避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了维持现状,选择了让时间来替自己做决定 ,选择了让旧有的惯性继续支配自己的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害怕做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每一个选择都像是打开一扇未知的门,门后是怎样的风景,我们无法预知。而维持现状虽然可能并不完美,但至少是熟悉的、可掌控的。就像一个在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的人,尽管每天都被工作的压力和无趣折磨着,但当有机会转行时,他却犹豫不决。因为他害怕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要重新学习知识、适应新环境,害怕面对新工作可能带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不做出转行的选择,继续留在原岗位,就是选择了继续忍受当前的痛苦,选择了放弃追求更符合自己兴趣和职业理想的机会。
然而,不做选择并非总是消极的。在某些时刻,它也可以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当我们面临重大选择,却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经验来支撑决策时,贸然做出选择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此时,不做选择,花时间去收集更多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等待更好的时机,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这就如同在航海中,当遇到暴风雨且对周围海域情况不熟悉时,明智的船长不会盲目驶向未知的方向,而是选择在相对安全的海域抛锚停泊,等待风暴过去、视野清晰后再重新规划航线。
但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不能将不做选择当作逃避责任和困难的借口。很多时候,我们必须直面选择,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因为只有做出选择,我们才能打破生活的僵局,迎来改变和成长的可能。就像蝴蝶破茧,它必须奋力挣脱茧的束缚,才能展开美丽的翅膀,飞向广阔的天空。如果它害怕疼痛,不敢做出破茧的选择,就只能永远被困在狭小的茧中,无法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
回到《走出黑森林》这本书,作者提出这一观点,旨在提醒我们在自我转变的旅程中,要正视自己的选择。无论是主动做出改变,还是被动维持现状,都是我们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最终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人生没有回头路,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自我的表达和塑造。我们不能站在事后的角度去后悔当初的不选择或者错误选择,而是应该从每一次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
读完这一章,我对自己过往那些犹豫不决、不敢选择的时刻有了新的认识。曾经的我,在面对一些重要的人生选择时,也常常陷入纠结,害怕犯错,害怕失去。现在看来,那些因为不做选择而错过的机会,那些在犹豫中浪费的时光,都是成长的代价。但这些经历也让我明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当再次面临选择时,我要更加勇敢和坚定,既要深思熟虑,又不能因害怕犯错而畏缩不前。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勇敢地做出决定,都是在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但积极主动地选择,才是掌握人生主动权、实现自我转变和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