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光阴】于“容器”之中,寻自我转变之光——读陈海贤《走出黑森林》关于“容器”的认知。

在阅读陈海贤的《走出黑森林》之前,我就像置身于茫茫迷雾之中,对自我转变的路径毫无头绪,内心满是纠结与迷茫。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像是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让人不知所措。

陈海贤在书中指出,“容器”是实现自我转变的关键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为新自我的成长提供土壤。他将“容器”分为三类:时间容器、事件容器和关系容器 ,每一种容器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实现自我转变的支撑体系。

时间容器,是给自己一段明确的期限,全情投入某个选项,到期再决定。当我们面临两难选择时,时间容器就像一个缓冲带,让我们不必急于做出决定,而是在这段时间内专注于探索某一种可能性。比如,在职业选择上,我曾在继续从事稳定但缺乏激情的工作,还是转行追求自己真正热爱但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之间徘徊。这时,时间容器的概念启发了我,我给自己设定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领域的知识,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活动,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这半年的时间,让我避免了冲动决策,在充分探索之后,我才做出了更加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选择。它不仅减轻了我在做决策时的焦虑感,更让我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为自我转变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

事件容器,是在现有环境中,挖掘新的场景和角色,为新的自我创造空间。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外部环境才能实现自我转变,但实际上,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创造事件容器来实现突破。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位资深HR史女士,她厌倦了本职工作中裁员的冷酷部分,想转行做教练,但又有所顾虑。在作者的引导下,她发现可以在不换工作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员工培训等场景,为自己温情善良的一面找到释放空间,这就成了她的事件容器。对于我来说,我一直热爱写作,但本职工作与写作毫无关联。于是,我在工作之余,主动参与公司内部的宣传工作,负责撰写宣传文案和报道,这不仅让我在现有工作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和价值,也为我发展写作能力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我在不改变工作的前提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转变 。

关系容器,是借助他人力量支持自我探索,好的关系既能给予支持又能提供足够探索空间。在我们的自我转变过程中,他人的支持和理解至关重要。当我们处于迷茫和困惑时,一个信任、宽容的关系容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安全,从而更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探索新的自我。比如,一个考研失败后抑郁的年轻人,在妈妈不断的鼓励和安排下,反而更加心烦意乱,但在爸爸宽松的相处模式下,一个月后他自己意识到不能再浑浑噩噩,开始重新规划人生。这让我想到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转变时,朋友和家人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没有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而是尊重我的选择,在我需要倾诉时耐心倾听,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这种关系容器让我能够安心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地迈出自我转变的步伐 。

这三种容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时间容器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时间,事件容器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的空间,关系容器则为我们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它们共同作用,帮助我们实现从旧自我到新自我的转变。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利用“容器”思维来应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转变。曾经,我总是在面对选择时犹豫不决,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但现在我明白,通过合理运用时间容器、事件容器和关系容器,我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些选择,在探索中逐渐找到真正的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选择,我都会运用“容器”的智慧,给自己时间去思考,在现有条件中寻找机会,借助他人的支持和力量,勇敢地踏上自我转变的旅程,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