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其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他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此诗是作者为送好友元二赴安西而作,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用令人感动的送别景物来勾起人们的怀念之情,表现了对朋友的深挚感情。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送别诗难以计数,而这首诗却最负盛名,一脱稿,就被配上乐曲,到处传唱。如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的“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对酒》诗的“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的“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的“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等,都告诉我们这首送别诗的影响力是多么强大、多么深远。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明写天气,暗写气氛。诗人巧妙地运用朝雨这一自然景象,既洗净了空气中的尘埃,也为接下来的送别营造了一种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朝雨如烟似雾,轻轻洒在渭城之上,使得整个城市都沐浴在湿润的空气中,这不仅为送别增添了一份诗意,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次句“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通过对客舍和柳色的描写,进一步点明了送别的场景。柳树是中国文化中代表离别的传统意象,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因为“柳”字与“留”字谐音,可以表达留恋、挽留的意思。这一句中的“青青”和“新”都是形容柳树的词语,“青青”表示柳树的颜色深绿、生机勃勃,而“柳色新”则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与离别的愁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这一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客舍周围的自然景色,实际上是在用意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离别情感。
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他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因为一旦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相识的故人了。这里的“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元和郡县志》说,因为它在玉门关之南,所以称“阳关”,它既是古代自中原赴西北边疆的必由之路,又是古人意念中的内地和边疆的一个地理分界。那么出了“阳关”,元二将到“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去,远在阳关之外,诗人在这里留下一大段“潜台词”:元二老兄,一出阳关,你便再碰不到旧相识了;更何况你还要越走越远,直到安西去呢……别离的凄苦,友谊的真挚,都得到了曲折的表现,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以景寄情,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离别的深情抒发,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由于古代交通困难和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离开内地到安西那样辽远的地方去,人们便自然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惜别之情,就像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的那样。而现在,由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风貌的改变,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实情状或有所改变,但这首诗所表现的那种离别的凄凉情感已化为一种精神印记铭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不断为千年以降的文学作品提供艺术滋养和美学价值,让后世人们所学习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