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享嘉宾:孙滟辉
大家晚上好,今天与大家分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几期与大家分享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刘昚虚的《阙题》。这两首诗都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仿佛人在画中游一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可能会有人说,您的这个最字用的太绝对了吧?
一点也不绝对,因为很多送别诗主体上都是以诗的形式存在,属于阳春白雪。而这首诗写成之后很快就谱了曲,成了当时伊州大曲的第3段,后又编入了乐府。成为了离别宴会的标配,不仅在诗人之中传送,而且也在歌儿舞女的口中传唱。从唐朝一直唱到了宋朝,宋朝之后,原来的谱曲遗失了,但是明朝人对这首诗进行了再创作,重新编词谱曲形成了一首秦歌,现在流传的中国十大古琴曲中的《阳关三叠》就是根据秦歌改编而来的,所以这首诗又名《渭城曲》或是《阳关三叠》。
这首诗的传播途径不仅有诗,有曲,还有词,不仅属于阳春白雪,还属于下里巴人,当然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送别诗。
咱们先看看题目,这首诗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当然是诗中的主人公,姓元,排行第二的人,而安西呢,是指唐朝的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管辖西域的一个军政机构治所在今天新疆的库车。王维写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是从天山以南直至冲灵以西,就是从今天的新疆出发跨越帕米尔高原,一直到中亚的阿姆河流域。唐朝在这里设了安西四镇,驻兵防守实施有效管辖,既然是有效管辖,当然要与朝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元二是受朝廷委派到安西都护府执行公务的官员,王维当时也在朝廷做五品官,与元二是同事兼朋友的关系,所以才有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这个题目一出来,其实盛唐的气象也就出来了,为什么呢?首先你看唐朝人走得真远,古代交通何等不便,一般人生活是不离开本乡本县的。可是唐朝不一样,它疆域大,所以这位元二才会有这样的宦游经历——从今天的陕西西安一直走到新疆的库车,一走走出了3000多公里。想想看这是何等雄壮的旅行?
其次,也可以看出来唐朝的民族融合度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元二很可能是胡人的后裔,我们知道元姓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出自,鲜卑拓跋氏,那不是北魏的皇室吗?北魏迁都洛阳拓跋氏统一改为元姓。这些出自鲜卑的元姓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所以我怀疑这个元二本身具有胡人血统,那一位有着胡人血统的官员,与出身汉人大族太原王氏的王维结为好友,这又是何等动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样广阔的空间,这样开放的心境,真是一个属于大唐盛世的题目。有了盛世的题目,就要有盛世的风骨。
接下来怎么写呢?我们先看看前两句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在讲什么呢?在讲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渭城其实就是秦朝的都城咸阳所在,汉朝改为渭城,在长安的西边,唐朝人从长安往西走,第1站就是渭城,元二去安西都护府自然要经过渭城,那王维呢?他可是特意送元二出长安,一直送到渭城,这一送送出了60里地,在古代这可是需要整整一天的路程,这是多么重的情分。两个人头一天开始送行,到了渭城驿站,当然要留宿一夜,第2天清晨再正式告别,所以才会有“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两句话是实情实景,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景色呢?这一天的清晨,下了一场雨,雨不大,刚刚湿了地面,可是因为这场雨一切都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了呢?先看一下天和地,小雨过后天空应该是半晴半阴的,蓝天露出来了,可能还会有灰的云白的云流过。地面因为渭城是西出长安的大道,平时是车水马龙,自然尘土飞扬,可是这场小雨落下尘土飞不起来了地面是微微潮湿的褐色。空气也好像被洗过一样,特别透明,仿佛能够闻到泥土和芳草的味道。这是一个多么明媚的大环境?
再来看看诗人和朋友身处的驿站:春雨洗过,驿站房舍的颜色都加深了一点,周围柳树的柳条都洗去了浮尘露出了翠绿的本色。眼前的一切都显得焕然一新,这就是“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晴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碧绿的柳丝,是不是一副色调特别清新的风景画?这就是王维的本事,王维本来就是一名画家,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
我们再看这两句只是简简单单地讲风景吗?不是的,我们之前也一直在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人笔下没有不带感情的风景,那这两句的感情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客舍和柳色之中,客舍自然是送别之地,柳树是中国的送别树,要知道柳的谐音是留,代表着送别的人依依惜别的心。你真要走吗?你留下来吧?这是一层意思,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人离开家乡不就像柳条离开了树根一样,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一出门就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柳树是一种特别好活的树种,只要把它的枝条折下来,随便一插就能够活。人们就用它来送给远行的人,祝愿这个人像柳条一样随遇而安,四海为家。
柳树有这么多的意思,那柳条就成为了古人送别的伴手礼,也成了送别的代名词。例如李白的《劳劳亭》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柳条一返青,人们就把它折下来送别了,诗中的柳色新也不难知道是什么寓意了。这幅明媚的春雨图里面还藏着一丝丝的情丝,这条情丝既柔且长,牵着元二的马也牵着诗人的心。这样的情绪是藏在景色里的,不露出来,这就是诗的韵界所在。
我们再看一看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清晨的小雨仿佛给元二扫清了道路,终于到了要出发的时刻,此刻诗人端起一杯酒递给即将离别的朋友,说,你就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那阳关在哪里呢?阳关在今天敦煌的西南边,当年汉武帝开丝绸之路,在敦煌以西设立两个关,北边的叫玉门关,是从北道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南边后舍,因为在玉门关以南,所以叫阳关,是从南道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出了阳关就算是真的出了中原大地。从长安到阳关需要1000多公里,从阳关到库车还需要1000多公里。西出阳关就已经没有故人了,那从阳关再往西呢?就更是绝壁大漠,荒无人烟,不要说故人连人都少见了吧?
我们刚才不是说这首诗的前两句含蓄韵界,一切情绪都藏在了风景里。那后两句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太直白了,仿佛脱口而出不加思索,直白到有点残酷的地步。
它就告诉你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点儿也不回避你远行的艰难和寂寞。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正因为他是如此真诚,如此实在,才会打动人心吧?诗句脱口而出,情感也喷薄而出,这就是诗的力量。大家觉得这句话说完之后,元二会不会干掉这杯酒呢?一定会呀,我一直觉得这两句诗特别有镜头感,仿佛像老版的电视剧西游记,里头唐僧从长安出发去西域取经,唐太宗给他送行的那一段,当时的画面不是唐太宗捏了一点儿土洒在酒杯里递给唐僧,唐僧推说,小僧从不饮酒,唐太宗就告诉他这杯酒你一定要喝,“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国万两金”。唐僧听完一饮而尽,众马西去。那王维说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后,想那元二也会一饮而尽纵马西去吧!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我们读过许多送别的诗,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壮别,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俊别,那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呢,我个人觉得是畅别,不是惆怅的怅,而是畅快的畅,为什么这么说呢?
别看诗人讲西出阳关无故人,看似残酷沉痛,正因为这次旅行的残酷性被如此直白地说出来,我们才觉得他并不是特别伤感,好像还有一种豪迈的情怀在里面。前面两句清新明朗的景物描写加深了我们这种印象,这不是满天风霜黯然销魂,这是仗剑取国大道如天。换一句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即悲切畅,明媚之中有深情,沉重之中有力量,这就是盛唐之音啊!
我们之前不是讲这首诗在唐朝时就谱曲广为流传,据《唐音审体》这本书介绍这首曲子的调门最高,高到笛子都会被吹裂。它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激越的力量。王维这首诗在历史上影响特别大,几乎就成了送别的代名词,像刘禹锡的诗“旧人唯有何堪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的诗“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都是从这首诗中演化而来。此后演化的还相当的多举不胜数,所以后人评价这首诗,说唐人送别诗此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