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去年8月出了本新书成了一个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他10多年没有出书了,90年代出了二王,以性爱和身体做武器,抵抗投降的王小波,还有就是北京大院里的挑战社会秩序的王朔。当年他有很多的粉丝,近15年的沉默,除了说15年后的第一本新书,而且是历史小说,一百多万字,第二,我们中国小说有4个基本类型,
历史演义类《三国演义》,
忠勇侠义类《水浒传》,
世情男女类《金瓶梅》《红楼梦》
神魔奇幻类《西游记》
五四以来,二十世纪,我们看到
广义的“水浒传统”,写官民矛盾,革命造反,忠勇侠义类是主流,
世情男女类一度被轻视,近年来有很好的发展势头《长恨哥》《废都》《繁花》,
神魔奇幻我们全靠《三体》撑门面,几乎一百年空白。
理论上的大综,历史演义类,听上去是主流,其实名作不多。
王朔这个书以故事新编的方法,处理了一个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同时又保持了他一贯的文体的新锐的探索。沉浸了15年期间,共写了4本书《鱼甜》《竹书》《绝地天通》《纪年》,共计140余万字,今天分享的是4册中的最后一本《起初纪年》,因为读起来最顺畅,也是被编辑最先出版的一本
那他为什么要去写这么一本书呢
自序中他是这么说的P3
这本书读起来是好书么,好读吗,耐嚼吗
好书,不好读,不耐嚼
好书是因为他是王朔的书的风格:脆,混,贫,顺,辣
套用王蒙先生的话,PPT
不好读
是指阅读体验,大几百页的篇幅,描述汉武帝的一生,故事从他22岁登基6年开始,到后元二年他69岁去世期间整整47年,半个世纪分配在这700页似乎不够写,所以详略失调,头重脚轻成了这本书较大的弊病。阅读要么读起来累和慢,要么太轻快,史料堆砌,要么对话过快,对读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不耐嚼
不是缺少深度,也不是想的太少,而是太聪明,他对文字有极强的偏执,偏执重了就成了游戏。借玩来实现自我的严肃追求,我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明白。没有愚拙的劲头,显得不够诚恳天真,就容易招人讨厌
书讲的是汉武帝点的故事,其实也是中国,半个世纪的时间打下了后来的基础,所以重要,值得大书特书,汉武帝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文将:司马迁,董仲舒,司马相如,
武将:李广李陵,卫青,霍去病
还有陈阿娇,卫子夫,卓文君等美女的传说
这一切凭借王朔亦真亦幻的想象力,亦庄亦谐的口语化文字流淌出了这本书的55万字,
我们看不出他在炫耀自己的历史知识,他似乎在非常认真的看古籍,当然他也不严格追求真假、因为很多故事我们也无从考据。
凡汉武帝的政策,也成了这本书的素材,主险是匈奴,战争,是男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间或点缀些人文,经济,重要节点和历史段子,大的按书里的顺序,监察制度的建立,推恩令的施行,年号的开始,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斗争等等,后半段的盐铁国营,乱搞币制,巫蛊之乱,轮台罪等等,车轮战般就到了汉武帝的死亡。伴随着的还有王侯将相的起起落落。
前三分之一我们可以看见王恢,田蚡,窦婴,君臣单于,东方朔,司马迁
中三分之一名将开始登场,霍去病,卫青,李广等等,
后三分之一国家开始不行了,皇位的传承也有了变故,桑弘羊,主父偃,金币地,李陵,刘弗陵等等,流水般按纪年大事的顺序就写下去
重要就百十来页,不重要的就几行字带过
王朔的写作资料多半来自《资治通鉴》《史记》《汉书》骨架是前2者,后者填充血肉,每个故事的讲法都很细致,甚至啰嗦,但都有出处,一看就是下了功夫做了功课的结果。
全书以起初二字开始,亦即起初四部曲的来源,这2个字也赋予了全书一定的神性,
旧约的开篇创世纪:起初,神创造了天地。。。
紧接着这个神性的起初,王朔开始了自己的风格和结构,
阅读第一章文字
家常的对话,没有朝堂的专研,要布料,种子,种大蒜,就像2个村里聊聊地里收成般自然,这就是王朔,多严肃的事情都可以解构的下里巴人,贫但可爱,当时,文景之治的汉朝,物质条件已经好了不少,手头也确实不宽裕,话里话外都是小气巴拉的样子,但是把幽默体现的淋漓尽致。期间多年,我们和匈奴的和平,多是以和亲的方式解决。显然皇家也没有这么多公主,所以朝廷有专门培养公主的班,按期培养。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书里第6章,描写一场公主班结业礼,把过程和细节描述的非常细致,当然也把这些女性的未来命运以诙谐的笔墨写了出来。P51
有了匈奴,就有了汉武帝的功绩,就有了战争灾难,君臣父子,所以第一段故事是“马邑之谋”,这是一场失败的军事策略,也终结了汉匈的和亲关系。在筹备这场战争之前
但对于当时,这无疑是消灭边关匈奴威胁的一步好棋。只是计划是完美的,第一步就失败了,觉察异样的匈奴军队,在大战在即撤出,让筹备数月的汉军功亏一篑。当时的状况,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一般携带肉干,体积小,携带方便,饱腹感强,还有力量。反观汉军,首先是常年的战争导致人员都是缺乏长期训练的士兵,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