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中”。今天是2022年农历“小雪”节气。
小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23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40°。《月令七十二候集》中说,“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将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古人认为,“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这是说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里的阴气下降,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指由于天气寒冷,万物气息飘移,生机几乎停止,故三候曰,“闭塞而成冬”。
凛冽的寒风带来了北方大部地区的初雪,随后一路南下,跨过黄河,穿过长江,抵达广袤的南方地区。寒风所到之处,草木凋零、冰冷刺骨,唯有腊梅在萧瑟的寒风中悄悄绽蕾。
如果说“什么最能代表冬天”,那毫无疑问是“雪”。相比“大雪”节气大概率的降雪,“小雪”时节的雪最难以捉摸。“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第一场雪往往随下随化,或者昼融夜冻,颇有“初雪如同初恋,,预见不如遇见”之感。可见,“初雪”的出现难以捉摸又出人意料。
在我国,“小雪”节气有诸多习俗,而这些习俗大多和“吃”有关。因为马上就将进入“食物匮乏”的冬季,因此必须做好越冬的准备工作。
①腌腊肉。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惯。“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便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的方法储备起来,等春节团圆时分,正好拿来享受(美味)。尤其是南方城市,对腊味更是情有独钟。经过较长时间的精心腌制,腊肉肥而不腻,香飘十里。
②吃糍粑。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惯。人们将糍粑制作成圆形,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也将此物定义为“年糕”,寓意“吉祥如意”。
③腌冬菜。由于“小雪”节气前后容易出现降霜天气,被霜打过的蔬菜更容易软化,因此人们通常都会选择在此时腌菜,以期在冬天新鲜蔬菜减少时享用。
④吃刨汤。“小雪”节气前后,土家族民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白年猪、迎新年”的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热烈的气氛。而“吃刨汤”则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所谓“刨汤”,意即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
⑤忌讳“晚睡早起”。古人认为,小雪之后气温骤降,此时起居更应该注意“养藏阳气”。要适当早睡,而早晨不要起太早,以保持充足睡眠。
⑥忌讳“小雪不下雪”。我国民间有句农谚,“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意思是说,在“小雪”节气这天如果不下雪的话,来年小麦就容易受到病虫灾害和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