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立秋吃肉“贴秋膘”的说法,但从科学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取。进补应当循序渐进,先调理好脾胃,然后再慢慢增加食物中的肉类。
每年快到立秋的时候,肉店里买肉的人都会多起来。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有“贴秋膘”的饮食习惯。到了立秋这一天,人们要按照习俗吃一些肥腻的食物,比如炖肉,补一补身体里缺乏的营养。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类似“贴秋膘”的习俗。“贴秋膘”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因为夏天天热,人的食欲较低,很多人在夏天吃得太过清淡,导致体重减轻,减了很多的“膘”。所以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习惯要吃一点好的,把失去的“膘”贴回来。有不少人认为,“贴秋膘”是秋冬进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贴秋膘”的时间也很重要,必须在立秋这一天吃,才能起到进补的效果。
我的邻居一家,就非常重视“贴秋膘”“咬秋”这一类习俗,他们家每年都严格地按照这些节气安排饮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吃固定的食物。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比较热,到了立秋的时候还是酷暑难耐,他们家照例做了一大锅肉来“贴秋膘”。但因为天气太热,家里人谁都吃不下,剩了很多,还给我家送了不少。可那几天实在是太热了,结果我家也断断续续地吃了好久。
一定要在立秋这一天“贴秋膘”吗?“贴秋膘”这一天一定要吃大肉吗?我认为不必。不光是我邻居这一家,“贴秋膘”的习俗在我们本地非常流行,也有别的老人向我询问该不该在立秋“贴秋膘”。我的回答是,合理的进补方法是循序渐进,慢慢进补,不要操之过急,也不用在立秋这一天急着“贴秋膘”。
有些老人不太同意,他们认为,既然“贴秋膘”是个传统习惯,那就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听总比不听好。
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贴秋膘”的习俗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合理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起到了提醒的作用。秋冬进补对养生很重要,将“贴秋膘”固定在一个具体的日子,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吃清淡寒凉食物的盛夏已经结束,进入立秋以后,应该逐渐增加温热的食物,开始进补。
另一方面,除了提醒的作用外,“贴秋膘”也有实际的用处。在夏天,人们为了祛暑,会多吃蔬菜瓜果之类的清淡食物。这类食物虽然可以中和暑热,但如果吃得太多,肉类又吃得太少,就会造成营养上的不均衡。肉食也是日常饮食营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肉食中含有大量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是蔬菜瓜果不能代替的。经过一个夏天偏重清淡的饮食后,很多人的身体缺少肉类的营养,那么到了立秋的时候,狠狠地吃一些肉,就能起到补充营养、维持身体平衡的效果。
“贴秋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立秋”这一天是在阳历8月7日到8月9日之间,这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真正转凉,气温还没有到适合进补的阶段。即便这个时候开始进补,也不应当进补过猛,而是要循序渐进,适当吃一些比较温和的补品,慢慢进补。大部分肉类都性质温热,如果在暑气仍未退去的时候就大吃肥肉,容易引发和湿热有关的疾病,非但不能进补,还可能生病。
“贴秋膘”的另一个问题是,立秋正值夏末,这段时期人的脾胃最容易虚弱,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吃肥腻的食物,脾胃难以消化,容易导致肠胃疾病。我见过不少老年人,因为在仍旧暑热难当的盛夏,坚持要和家人一起吃点肉,结果导致肠胃不消化,引发了腹泻一类的肠胃疾病。非但没能“贴秋膘”,反倒让本就脆弱的脾胃进一步受到伤害。
再者,老年人身体代谢较慢,对肉类的需求要比处于生长期的年轻人少一些。年轻人即便在盛夏,为了营养均衡,也应该多少吃一些肉。老人也需要吃肉,但不必忙着在立秋这一天吃,等天气转凉了再开始吃也不迟。况且,偏瘦的体型可以降低患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只要是处于健康的体重范围之内,老人家瘦一点比胖一点要更健康,就算夏天变瘦了一些,也没有必要急着“贴秋膘”。
老年人在初秋时节最好的进补办法是多食米粥和块茎食物。一边调养脾胃,一边缓缓滋补。吃大肉形式的“贴秋膘”,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