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些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习惯于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和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疑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的严峻考验。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在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为未来服务的工程,尤其是基础教育。今天的在校学生是参与未来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的主力,他们的素质能否适应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直接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未来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提出了许多具体目标。其中包括创新精神、科学和人文素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探究学习、合作精神等等。显然,这些素质目标绝大多数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说明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的教育目标中长期忽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我们的许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处于偏低的水平。据天津教育学院心理测量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在1016名中小学生里,有18.99%的人不希望自己长大,因为越大烦恼的事越多;有66.52%的人经常或有时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感到自卑;有30.91%的人经常或有时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思,有厌世倾向。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扭转,不要说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就连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都没有保证。近年来,据著名心理学专家王极盛对7562名中学生的调查,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比例为68%,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2%,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问题的增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初中生要差,女生比男生心理问题多。以上的调查表明,我国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重而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状况?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要真正实现教育转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部分教师和家长包括我们的各级领导,在观念和能力上的不适应。
从目前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知识结构上看,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几乎是空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包括哪些要素?怎样才能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问题,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只有分数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旦成绩达不到师长规定的水平,便采用各种手段给孩子施压。为此,而被迫离家出走甚至厌世轻生的事例,各地屡有发生。有些已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如青海的“夏斐”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90分,就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这种悲剧的发生表面上看似乎是家长教育方式的失当,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以分取人”的评价标准所致。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一些教师和家长中也时有发生。客观地说,这些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是由于在做法上违背了心理卫生的原则,所以最终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有一个中学班主任,在批评一位女同学的早恋行为时使用了过于尖刻的言辞,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恼羞成怒的学生一气之下给老师的水杯里投了毒,幸亏发现及时,老师捡回来一条命,但这个学生却为此成了杀人未遂的现行犯。还有一些老师,习惯于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归入思想品德的范畴,不管大事小事动辄上纲上线,其结果自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此外,也有少数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或对工作不负责任,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违背心理卫生原则的事,如,讽刺挖苦、侮辱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等。这些做法客观上都在起着伤害孩子心灵的作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诚然,上述现象的彻底解决有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却能够对此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教育目标的一个补充,它可以引起教师评价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的深刻改变。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上对学校教育也是一个补充,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可以得到安排。如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辅导,对青春期心理卫生和异性交往问题的辅导等等。这些内容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又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难题。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对学校教育也是一个补充。例如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对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许多用传统教育方法不大好解决的问题,采用此法往往会收到显效,所以,广大教师一旦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其教育效果必然会明显改善。以上分析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实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心理调适,维护他们身心健康的需要。
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中,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常常表现得比较集中,尤其是进入了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这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矛盾与冲突如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可能成为一个“心结”,也就是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再迟迟不能解决,由此引起的紧张、困惑、焦虑不安等消极体验便会愈演愈烈,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某些方面心理机能失调,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或某种疾病的发生。从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中学生放火、投毒、杀人等有关材料上看,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提供的及时有效的帮助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004年5月